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现在国家已经宣布全面放开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如果每个家庭都生两个孩子,中国人口不会膨胀。人口红利、老龄化、劳动力红利和计划生育,包括产业升级这些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尤其是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与劳动力是不是短缺,没有必然关系。
中国现在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一对年轻夫妇面对4个老人,父母还有岳父、岳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人们好像感觉到老龄化到了,人口红利减少了,或者是递减。这个判断我是认可的。但是,这种人口老龄化或者人口红利递减是一个趋势,还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老龄化的规律是什么?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出现所谓老龄化区域,高度发达,经济富裕,很多人不想多生孩子,生育欲望下降,不像中国人生育欲望强大,有传统文化等原因,当然人口增加太快,人均财富、人均GDP都会下降。
再一个,年轻人的观念在变化,不愿意结婚,或者结婚后不愿意生孩子,社会学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越富裕、越发达的国家老龄化的现象越明显,中国现在还比较穷,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刚刚达到国际标准的中等收入,按道理不可能出现老龄化,但中国就突然出现老龄化了,从2015年开始这个趋势比较明显。准确地说,中国现在老龄人口占比提高,不是“老龄化”,应该是“老龄潮”,就是集中出现一波老龄人,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
中国老龄化跟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不一样。西方发达国家是富裕了才老龄化,我们是未富先老,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老龄潮?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有一个婴儿潮,这个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最快。为什么60年代会出现婴儿潮?源于我们国家50年代的生育政策。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发现中国人口增长太快,他到浙江、江苏等地区做调研实地考察,发现中国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30‰,于是向中央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议,因为中国土地资源有限,我们养活不了那么多人。60年代,中国出现婴儿潮,形成了现在的老龄潮。假如我们再鼓励生孩子,又制造出婴儿潮,以后又是一个老龄潮。我们不要误解了刘易斯拐点,也不要误解了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同西方国家规律性的趋势性的老龄化不同,我们现在是阶段性的老龄化,是特殊情况,历史上造成的婴儿潮导致了现阶段性的老龄潮,是一个潮不是一个趋势。总体趋势来说,30年、50年、100年以后,中国可能出现老龄化趋势,那时候可能会鼓励大家生孩子,但不是现在。
人口多、劳动力多不是绝对的坏事,肯定有好处,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人口负担和人口红利,劳动力负担或者就业压力,中国人口数量还是太多。
现在中国劳动力到底是多还是少?按照中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我们劳动人口有9亿,还不包括隐形失业等情况。而我们的劳动力需求只有8个亿,或者只有7个亿,如果考虑技术进步因素,需求更少。我们的就业压力还很大。为什么中国经济全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在全世界还是中等偏下?其中就是人口数量因素。
面对经济危机,中国跟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第一反应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第一反应是怎么应对失业,促进就业,再考虑怎么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然后使经济慢慢复苏增长。中国第一反应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这个本能反应完全基于中国国情,人多需要就业的多,如果不保增长,一系列问题就来了。
怎么看待农民工工资上涨,或者企业工资成本上升?回到刘易斯理论,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些企业招工的时候可以无限地压低工资,农民工没有办法。老一代农民工家里有一块地,后院有保障,800元工钱就可以。现在的农民工工资为什么涨?现在所谓的农民工实际上不是农民工,他们原来户籍在农村,但没有在农村生活过,高中毕业或职业学院毕业后不想回去,就一直待在城市,生活成本高了,相应地要求高工资。但这远远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本来应该一个月给5000元工钱,原来只给800元、1500元,现在给3500元、4000元,还是没有给人家应有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其次,企业有一个适应过程,企业原来管理水平不高,靠压低劳动者工资获得一种优势,现在技术创新不够,管理水平提高不够,工资成本涨上来了,企业觉得受不了了,好像刘易斯拐点到了,人口红利消失了,其实是劳动力红利减少了。
中国企业从现在开始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应该是个倒逼机制,要考虑怎么实现技术创新,怎么提高管理水平,无限度压低工资的时代过去了,你要适应。再不适应在国内没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更没有竞争力。
有人说,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我们应该鼓励生孩子。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红利不是一回事,老龄化现象是有的,但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劳动力不短缺,有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而其他类型劳动力又供过于求,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严格意义上说,必须有一定的自然失业率。
如果劳动力短缺靠生育补充,面临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人口红利是递减的、阶段性的、短期的;第二,老龄化问题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鼓励生育能不能解决。我们认可人口红利在递减,阶段性的老龄化现象,人口抚养比比较高,或者年轻人养老养小负担比较重。老年人口数量不变,也变不了,现在鼓励大家多生孩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年轻人的负担,原来只要养两个老人一个小孩,现在再生一个孩子,就是养两个老人、两个小孩,人口红利就更少了,人口抚养比就更高了。
现在鼓励大家生孩子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吗?只能弥补18年左右。但劳动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会降低,怀孕抚养孩子的时候不能就业,还有其他家庭成员也要腾出精力照顾孩子,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中国人口肯定急剧增加,如果不控制人口总量,不优化人口结构,人口总量会越来越大。
目前每个家庭生两个孩子较为合理,生育政策不是简单地放松,应该是结构性的放松和结构性的紧缩结合起来。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现在国家已经宣布全面放开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如果每个家庭都生两个孩子,中国人口不会膨胀。人口红利、老龄化、劳动力红利和计划生育,包括产业升级这些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尤其是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与劳动力是不是短缺,没有必然关系。
中国现在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一对年轻夫妇面对4个老人,父母还有岳父、岳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人们好像感觉到老龄化到了,人口红利减少了,或者是递减。这个判断我是认可的。但是,这种人口老龄化或者人口红利递减是一个趋势,还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老龄化的规律是什么?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出现所谓老龄化区域,高度发达,经济富裕,很多人不想多生孩子,生育欲望下降,不像中国人生育欲望强大,有传统文化等原因,当然人口增加太快,人均财富、人均GDP都会下降。
再一个,年轻人的观念在变化,不愿意结婚,或者结婚后不愿意生孩子,社会学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越富裕、越发达的国家老龄化的现象越明显,中国现在还比较穷,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刚刚达到国际标准的中等收入,按道理不可能出现老龄化,但中国就突然出现老龄化了,从2015年开始这个趋势比较明显。准确地说,中国现在老龄人口占比提高,不是“老龄化”,应该是“老龄潮”,就是集中出现一波老龄人,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
中国老龄化跟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不一样。西方发达国家是富裕了才老龄化,我们是未富先老,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老龄潮?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有一个婴儿潮,这个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最快。为什么60年代会出现婴儿潮?源于我们国家50年代的生育政策。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发现中国人口增长太快,他到浙江、江苏等地区做调研实地考察,发现中国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30‰,于是向中央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议,因为中国土地资源有限,我们养活不了那么多人。60年代,中国出现婴儿潮,形成了现在的老龄潮。假如我们再鼓励生孩子,又制造出婴儿潮,以后又是一个老龄潮。我们不要误解了刘易斯拐点,也不要误解了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同西方国家规律性的趋势性的老龄化不同,我们现在是阶段性的老龄化,是特殊情况,历史上造成的婴儿潮导致了现阶段性的老龄潮,是一个潮不是一个趋势。总体趋势来说,30年、50年、100年以后,中国可能出现老龄化趋势,那时候可能会鼓励大家生孩子,但不是现在。
人口多、劳动力多不是绝对的坏事,肯定有好处,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人口负担和人口红利,劳动力负担或者就业压力,中国人口数量还是太多。
现在中国劳动力到底是多还是少?按照中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我们劳动人口有9亿,还不包括隐形失业等情况。而我们的劳动力需求只有8个亿,或者只有7个亿,如果考虑技术进步因素,需求更少。我们的就业压力还很大。为什么中国经济全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在全世界还是中等偏下?其中就是人口数量因素。
面对经济危机,中国跟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第一反应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第一反应是怎么应对失业,促进就业,再考虑怎么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然后使经济慢慢复苏增长。中国第一反应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这个本能反应完全基于中国国情,人多需要就业的多,如果不保增长,一系列问题就来了。
怎么看待农民工工资上涨,或者企业工资成本上升?回到刘易斯理论,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些企业招工的时候可以无限地压低工资,农民工没有办法。老一代农民工家里有一块地,后院有保障,800元工钱就可以。现在的农民工工资为什么涨?现在所谓的农民工实际上不是农民工,他们原来户籍在农村,但没有在农村生活过,高中毕业或职业学院毕业后不想回去,就一直待在城市,生活成本高了,相应地要求高工资。但这远远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本来应该一个月给5000元工钱,原来只给800元、1500元,现在给3500元、4000元,还是没有给人家应有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其次,企业有一个适应过程,企业原来管理水平不高,靠压低劳动者工资获得一种优势,现在技术创新不够,管理水平提高不够,工资成本涨上来了,企业觉得受不了了,好像刘易斯拐点到了,人口红利消失了,其实是劳动力红利减少了。
中国企业从现在开始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应该是个倒逼机制,要考虑怎么实现技术创新,怎么提高管理水平,无限度压低工资的时代过去了,你要适应。再不适应在国内没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更没有竞争力。
有人说,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我们应该鼓励生孩子。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红利不是一回事,老龄化现象是有的,但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劳动力不短缺,有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而其他类型劳动力又供过于求,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严格意义上说,必须有一定的自然失业率。
如果劳动力短缺靠生育补充,面临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人口红利是递减的、阶段性的、短期的;第二,老龄化问题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鼓励生育能不能解决。我们认可人口红利在递减,阶段性的老龄化现象,人口抚养比比较高,或者年轻人养老养小负担比较重。老年人口数量不变,也变不了,现在鼓励大家多生孩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年轻人的负担,原来只要养两个老人一个小孩,现在再生一个孩子,就是养两个老人、两个小孩,人口红利就更少了,人口抚养比就更高了。
现在鼓励大家生孩子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吗?只能弥补18年左右。但劳动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会降低,怀孕抚养孩子的时候不能就业,还有其他家庭成员也要腾出精力照顾孩子,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中国人口肯定急剧增加,如果不控制人口总量,不优化人口结构,人口总量会越来越大。
目前每个家庭生两个孩子较为合理,生育政策不是简单地放松,应该是结构性的放松和结构性的紧缩结合起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