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漫威影业出品的电影《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在全球再一次掀起超级英雄的热烈风潮。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是15.19亿美元,位居影史票房总榜第五。笔者当时的印象是,大街小巷贴满“复仇者联盟”成员的海报,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身边的同龄朋友都在讨论这部影片。对超级英雄结成团体、各自施展共御外敌的情节,第一次以好莱坞的当代数字技术呈现,令观众们新奇不已。从《复仇者联盟》开始,漫威影业的超级英雄电影一部接一部地上映,均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当时笔者对这类电影的风靡不以为意,以为不过是泛滥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又一次胜利,甚至担忧大行其道的“爆米花电影”会不断败坏观众的品位,导致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作品无人问津,惨遭边缘化的厄运;更将会造成大众文化时代,艺术的“灵晕”一再被挤压终至消退。
然而,笔者在2014年国庆假期的百无聊赖中,感觉自己急需一些轻松的文娱产品来填补无所事事的时间。在朋友的一再强烈推荐下,笔者上网付费观看了电影《美国队长:第一复仇者》(Captain America:The First Avenger)。这部电影文本让笔者惊奇地发现,漫威超级英雄影片并非如印象中那样,是以模式化故事和数字特效串联起来,让人沉迷于短暂快感,过后即忘的“文化快消品”,而是它以固定手法刺激观众感官和情绪的同时,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呈现的丰富细节,都让笔者产生以文化研究视角进行解读的灵感与冲动。
带着娱乐和学术双方面的兴趣,笔者开始补看已经上映的十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同时在网络论坛上观察粉丝们,尤其是“美国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