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北京爱情故事”:青春故事与双重北京空间
在线阅读 收藏

大概从2005年开始,个人主义成功以及对成功者的崇拜开始转变为白领、中产的职场故事,北京也变成他们实现“升职记”的国际化大都市,如《奋斗》(2007年)、《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年)、《杜拉拉升职记》(2010年)等青春剧、青春片成为21世纪以来最为凸显的北京故事。可是,就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日益显露之时,北京青年却面临屌丝化的社会境遇,以现实主义家庭伦理剧《蜗居》(2009年)、后宫剧《后宫·甄嬛传》(2012年)为转折点,青春剧、青春片全面转变为屌丝逆袭和职场腹黑剧,于是出现了《失恋33天》(2011年)、《北京爱情故事》(2012年)、《北京青年》(2012年)等青春影视剧,北京从意气风发的欲望之都变成“饥饿游戏”般的黑暗之城。光鲜亮丽的市场经济新体制浮现出狰狞的一面,正如青春爱情剧《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年)中的北京已经不再是中产阶层寄居的理想之所,反而要到美国寻找中产梦。

本章主要从青春剧、青春片、后宫剧以及民国北平的谍战剧等四个方面来呈现2005年以来北京题材影视剧的新转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990年代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文化消费市场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以电影产业化为代表的文化市场化改革吸引民营资本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也导致经济效益成为文化衡量产品最重要的标准;二是以“80后”“90后”“00后”等为代表的青年、青少年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这使得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文化产品带有青春的面孔,娱乐化、低龄化、幼稚化背后也反映了新的青年人所遭遇的现实压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