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抗争继而为村民形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广泛意识打下基础。 这种生态环境意识与村民长期的文化观念汇到一起, 导致产生一种有形的物质建构, 即大川村的生态环境之改善。 大川村在二十年间将自己从一个生态退化兼环境恶化的村庄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之过程, 乃是一个认知革命和文化自觉均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过程。
公民健康,社会分层,生命价值,社会文化,生物权力,地方生物学
景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4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1994~2001年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自2002年起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2005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被聘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研究领域包括历史记忆、水库移民、生态抗争、儿童饮食、自杀及艾滋病,目前研究焦点为养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