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由于人们更多的是基于角色扮演的需要而去开展行动的,因而,往往更多地关注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和专业技巧等。至于人的道德状况,则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忽视。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随着职业流动性的增强,也随着“傻瓜”技术的出现,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对于社会治理而言,随着管理型社会治理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的转变,对社会治理者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服务型社会治理中的职业活动者在角色扮演和行为选择上,都需要以道德为基础,需要从此出发去开展道德化的社会治理。
张康之: 男,1957年生,江苏铜山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曾受学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先后任教于西北政法学院理论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行政伦理学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哲学与文化,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教育部、北京市、江苏省优秀成果奖和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