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杭州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她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亮丽的湖光山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让人充分领略了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特别是这座城市的市民公共文明素养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杭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和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的奋斗目标,为全市人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表明,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托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依托发达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行为规范,即市民公共文明。自2014年始,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推出市民公共文明测评指标体系,在全国同类城市首创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现场观测,调查、研究、分析杭州市民的公共文明状况并提出合理优化建议,为杭州文明城市创建和打造“一城一窗”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是对2014~2017年四个年度指数调查工作的承接和延续,测评指标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测评范围扩大到临安区。整个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文明城市创建和世界名城标准,主评、客评、外籍人士评价和实地观测“四位一体”,旨在更好地把握杭州在打造“一城一窗”背景下市民的公共文明素养发展水平,精准查找城市文明创建短板,寻找文明城市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更优方案。调查工作自2018年10月全面启动,历时近4个月,150多名经验丰富的调查员(观测员)和专家团队紧密合作,运用市民公共文明测评指标,完成入户调查问卷5000份(含外籍人士问卷500份),在市民出入频繁的各类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公交车站、地铁站、医院、交叉路口、社区、农贸市场、公园/广场、街巷、商场、公交线路与影剧院等)设置的150个现场观测点,针对49万余人次、1.8万余辆机动车、20万余辆非机动车以及近20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在工作日和双休日的早上、中午、傍晚不同时段,对市民公共文明状况进行了71万余人次/辆次累计7200多小时的现场观测,样本覆盖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十城区。围绕“文明价值观”主题词开展研讨2次,围绕“文明养犬”主题词开展研讨1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在实现高速增长之后,继续保持稳中有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达到84.67,突出的不文明行为持续改善。本报告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样本追踪、个案访谈、市民代表座谈和专家咨询等情况,对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并试图就进一步优化城市治理和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养进行对策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