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华文明,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农业。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起源既早,成就又大,虽有起伏跌宕,却始终没有中断过的一种文明。它的基础正是发达的传统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发生在一个十分广阔的地域内。它跨越寒温热三带,有辽阔的平原和盆地、连绵的高山丘陵、众多的河流湖泊,形成大大小小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单元。在各个地理单元内,自然条件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也有不利甚至是严峻的一面。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在经常的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深度和广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丰富的实践,孕育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它本质上是中国古代人民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发扬有利因素而创造的巧妙的农艺。中国传统农业在发展中虽然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精耕细作的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过,而且正是它成为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在困难中复苏的重要契机。
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
当前,传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历史形态,已经落后于时代。用现代科学和现代装备改造我国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中所凝结的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对我国自然条件的深刻认识,并没有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物质装备的改进而过时;这种技术以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和方向,仍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深远意义的明智选择。而且,它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总体,比较注意适应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生物、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比较符合农业的本性,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西方现代农业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能量投入与产业化下降等弊端逐渐暴露的情况下,不少人希望从中国的传统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
由此看来,无论是研究中华古代文明,还是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都不能不对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