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农具质料的几次重大变革
在线阅读

图5 耒耜和石刀(原始社会)

金属农具取代木石农具,是从青铜器的使用开始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用它制造的工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轻巧,这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但青铜原料来源不广,其坚硬程度也不如后来的铁,因此青铜农具没有也不可能在农业生产领域把木石农具完全排斥掉。虞夏至春秋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主要手工工具和武器都是青铜制作的,在农业生产方面,青铜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商代遗址中已有铸造青铜(音jué)的作坊,并出土了范,表明了青铜已批量生产。青铜类似镐,是一种横斫(音zhuó,砍)式的翻土农具,用于开垦荒地,挖除根株,而任何木石农具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青铜的出现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大概是青铜占领的第一个农事领域。周人重中耕,中耕农具也是青铜制作的。《诗经》中记载中耕用的“钱”(音jiǎn)和“镈”(音bó),即青铜铲和青铜锄(见图6)。由于它们的使用日益广泛,为人们所普遍需要和乐于接受,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以致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我国后世的铜币,虽然形制已经变化,但仍沿袭“钱”这一名称,影响至于今日。青铜镰出现也很早,还有一种由石刀演变而来,用于掐割谷穗的青铜爪镰,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铚”(音zhì),有柄的青铜镰则称“艾”。不过,当时石镰、石刀、蚌镰等仍大量使用,延续时间颇长。至于松土、播种、挖沟,仍然主要使用耒耜。周代耒耜已有安上青铜刃套的,但数量不多,基本上仍是木质的。由于使用青铜斧锛加工,商周木耒耜的质量当然优于原始时代。总的来看,商周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图6 钱和镈

农具质料更加伟大的革命是铁的使用。冶铁业的发展不但能为农具制作提供比青铜更为坚韧适用的材料,而且它的原料来源更为广泛,因而铁农具比之青铜农具更容易普及。只有铁的使用才能最终完成金属农具排斥和代替木石农具的过程,只有铁的使用才能使犁这种先进的农具得到真正的推广,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出现新的飞跃。

我国什么时候正式进入铁器时代目前尚难确言。据现有材料估计,大约是西周晚期到春秋这一段时间。从世界历史看,我国开始冶铁时间不算早,但冶铁技术的发展却很快。冶铁技术的发展,一般是先有块炼铁,次有铸铁,然后出现钢。块炼铁是在炼铁炉温不高的条件下由矿石直接炼成的熟铁块,含杂质多,松软,用途不大。铸铁是在炉温较高的条件下熔解铁矿石后所得到的含碳量较高的生铁。铁广泛用于制作农具是在铸铁发明之后。西欧从公元前10世纪出现块炼铁到4世纪使用铸铁,经历了约1400年,而从目前材料看,我国大概较快从使用块炼铁阶段进入使用铸铁阶段。春秋初年,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用“恶金”(铁)铸造农具,以便把“美金”(铜)集中用于制造武器。又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曾向民间征收生铁作军赋,用以铸鼎。可见我国使用铸铁比西欧要早1000年左右。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又掌握了生铁柔化处理技术,使又硬又脆的生铁变成具有韧性的可锻铸铁。这些发明创造,尤其是可锻铸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铁的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质量,为铁农具的推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地下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农具已遍及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天津等省市自治区。铁农具主要种类有、锄、锸、铲、镰和犁(见图7)。在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作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木石耕具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汉代,铁犁又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

图7 ①、②锄;③、V字形犁;④、⑤锸;⑥镰;⑦、⑧、⑨

不过,汉代除用生铁铸造的大型犁铧和犁壁外,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一般的可锻铸铁农具是器形较小、壁薄的铁口农具,耕作性能仍然欠佳,只有钢的使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炼钢术出现颇早,春秋战国之际有块炼渗碳钢,汉代有铸铁脱碳钢和百炼钢等。但由于成本高,技术复杂,很少用于农具制作。魏晋南北朝时又发现了“灌钢”技术。即用生铁熔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使碳较快而均匀地渗入熟铁中,再反复锻打成钢。这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提高了钢的生产率,为钢普遍用于农具制作创造了条件。宋代,灌钢法已流行全国,成为主要炼钢法,加之百炼钢技术也有进步,除了犁铧、犁壁为了坚硬耐磨仍用生铁铸造外,厚重的钢刃熟铁农具已代替了小型薄壁的嵌刃式可锻铸铁农具。宋代出现的沼泽地开荒用的銐(音chì)刀,江南地区垦耕用的手工农具铁搭(四齿或六齿的铁耙),都是钢刃熟铁农具,对南方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是继铸铁使用后铁农具质料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明清时期铁农具制作方法亦有所改进。明中叶以后,锄、锹、、镰等小农具一般采用“生铁淋口”的制作法,不需夹钢打刃,方便省时,成本低,而又坚韧耐磨,经久耐用。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犁铧、铁搭、犁刀等农具的生产,所以它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及铸铁农具和钢刃熟铁农具。

');" class="a2">收藏

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人们最初用以制作农具的材料是石头、树枝、兽骨和蚌壳,而以石头为主。斧子在后世是一种木器加工工具,但在农业发生之初,石斧却是最重要的农具。因为当时实行刀耕火种,首先要用石斧把林木砍倒或砍伤,使之枯死,然后才能用火清理出可供播种的农地。石斧和点种棒曾经是原始农业的全部农具,而点种棒也往往要用石斧来加工。后来发明了翻土农具,石头也是重要材质。例如石斧稍加改装,使刃底由与木柄平行变为与木柄垂直,就可作为石锄使用;在尖头木棒下端绑上薄刃石片,就成了石耜。石材还可以制作石刀、石镰等收割农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锄、石耜、石刀、石镰、骨耜、蚌耜、骨镰、蚌镰、角锄等农具(见图5)。木质农具因不易保存,出土较少,但从民族志的资料看,原始农业时代耜锄一类木质农具是很普遍的。

图5 耒耜和石刀(原始社会)

金属农具取代木石农具,是从青铜器的使用开始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用它制造的工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轻巧,这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但青铜原料来源不广,其坚硬程度也不如后来的铁,因此青铜农具没有也不可能在农业生产领域把木石农具完全排斥掉。虞夏至春秋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主要手工工具和武器都是青铜制作的,在农业生产方面,青铜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商代遗址中已有铸造青铜(音jué)的作坊,并出土了范,表明了青铜已批量生产。青铜类似镐,是一种横斫(音zhuó,砍)式的翻土农具,用于开垦荒地,挖除根株,而任何木石农具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青铜的出现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大概是青铜占领的第一个农事领域。周人重中耕,中耕农具也是青铜制作的。《诗经》中记载中耕用的“钱”(音jiǎn)和“镈”(音bó),即青铜铲和青铜锄(见图6)。由于它们的使用日益广泛,为人们所普遍需要和乐于接受,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以致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我国后世的铜币,虽然形制已经变化,但仍沿袭“钱”这一名称,影响至于今日。青铜镰出现也很早,还有一种由石刀演变而来,用于掐割谷穗的青铜爪镰,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铚”(音zhì),有柄的青铜镰则称“艾”。不过,当时石镰、石刀、蚌镰等仍大量使用,延续时间颇长。至于松土、播种、挖沟,仍然主要使用耒耜。周代耒耜已有安上青铜刃套的,但数量不多,基本上仍是木质的。由于使用青铜斧锛加工,商周木耒耜的质量当然优于原始时代。总的来看,商周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图6 钱和镈

农具质料更加伟大的革命是铁的使用。冶铁业的发展不但能为农具制作提供比青铜更为坚韧适用的材料,而且它的原料来源更为广泛,因而铁农具比之青铜农具更容易普及。只有铁的使用才能最终完成金属农具排斥和代替木石农具的过程,只有铁的使用才能使犁这种先进的农具得到真正的推广,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出现新的飞跃。

我国什么时候正式进入铁器时代目前尚难确言。据现有材料估计,大约是西周晚期到春秋这一段时间。从世界历史看,我国开始冶铁时间不算早,但冶铁技术的发展却很快。冶铁技术的发展,一般是先有块炼铁,次有铸铁,然后出现钢。块炼铁是在炼铁炉温不高的条件下由矿石直接炼成的熟铁块,含杂质多,松软,用途不大。铸铁是在炉温较高的条件下熔解铁矿石后所得到的含碳量较高的生铁。铁广泛用于制作农具是在铸铁发明之后。西欧从公元前10世纪出现块炼铁到4世纪使用铸铁,经历了约1400年,而从目前材料看,我国大概较快从使用块炼铁阶段进入使用铸铁阶段。春秋初年,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用“恶金”(铁)铸造农具,以便把“美金”(铜)集中用于制造武器。又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曾向民间征收生铁作军赋,用以铸鼎。可见我国使用铸铁比西欧要早1000年左右。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又掌握了生铁柔化处理技术,使又硬又脆的生铁变成具有韧性的可锻铸铁。这些发明创造,尤其是可锻铸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铁的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质量,为铁农具的推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地下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农具已遍及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天津等省市自治区。铁农具主要种类有、锄、锸、铲、镰和犁(见图7)。在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作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木石耕具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汉代,铁犁又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

图7 ①、②锄;③、V字形犁;④、⑤锸;⑥镰;⑦、⑧、⑨

不过,汉代除用生铁铸造的大型犁铧和犁壁外,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一般的可锻铸铁农具是器形较小、壁薄的铁口农具,耕作性能仍然欠佳,只有钢的使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炼钢术出现颇早,春秋战国之际有块炼渗碳钢,汉代有铸铁脱碳钢和百炼钢等。但由于成本高,技术复杂,很少用于农具制作。魏晋南北朝时又发现了“灌钢”技术。即用生铁熔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使碳较快而均匀地渗入熟铁中,再反复锻打成钢。这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提高了钢的生产率,为钢普遍用于农具制作创造了条件。宋代,灌钢法已流行全国,成为主要炼钢法,加之百炼钢技术也有进步,除了犁铧、犁壁为了坚硬耐磨仍用生铁铸造外,厚重的钢刃熟铁农具已代替了小型薄壁的嵌刃式可锻铸铁农具。宋代出现的沼泽地开荒用的銐(音chì)刀,江南地区垦耕用的手工农具铁搭(四齿或六齿的铁耙),都是钢刃熟铁农具,对南方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是继铸铁使用后铁农具质料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明清时期铁农具制作方法亦有所改进。明中叶以后,锄、锹、、镰等小农具一般采用“生铁淋口”的制作法,不需夹钢打刃,方便省时,成本低,而又坚韧耐磨,经久耐用。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犁铧、铁搭、犁刀等农具的生产,所以它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及铸铁农具和钢刃熟铁农具。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