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农田灌溉工具
在线阅读

图14 翻车

真正满足大田排灌的需要,因而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翻车,即龙骨车。《后汉书》说东汉末年的宦官毕岚“作翻车”,用于洒路,是已知关于翻车的最早记载。三国时魏人马钧加以改进,用以灌园。它比较轻巧,大概是手摇的,儿童可以使用。后来的翻车主要是脚踏的。翻车出现以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普及。隋唐时代,随着江南圩田的发展,翻车在南方获得推广,因为圩田的排灌离不开这种机械。唐代江南道蕲(音qí)春县(今湖北蕲春县)有“翻车水”、“翻车城”。以翻车为名,反映了南方使用翻车已较普遍。因此,晚唐时在关中郑白渠灌区推广翻车要从江南延请工匠。入宋以后,描述龙骨车的诗文显著增多,它被广泛用于抗旱、排涝、高田提灌和低田排水,地区则集中在两浙、江东、淮南、福建等地。翻车是利用齿轮和链唧筒的原理汲水,结构巧妙,抽水能力相当高,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见图14)。除了人力手转足踏的翻车外,又有利用畜力、水力、风力,通过轮轴传动的翻车。牛转翻车唐代已传到日本,水转翻车大概是宋元间的新创,元明间又出现了风力水车。但它们的应用远不如人力龙骨车,特别是足踏车普及。“下田戽(音hù)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常在踏车头”,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对江南农民使用龙骨车的描写。事实上,龙骨车是电力抽水机推广以前我国农村使用最广泛的排灌工具。

我国古代灌溉用水车有翻车和筒车两大类。唐代已有筒车(“水轮”)的记载。根据王祯《农书》等的描述,它是用竹木制成大型立轮,由一横轴架起,安于水边,下部没入水中,上部高出于岸。轮周槽内斜装若干小木桶或竹筒。水激轮转,轮周的小筒不断把水戽起,流到水槽后灌到田间(见图15)。这也是一种高效的提水工具。宋代有不少描述筒车(“水轮”)的诗,诗人用“竹龙行雨”来形容它。筒车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形高低相差较大、有湍急水流的地区。有人认为它是从印度传来的。筒车在宋元时又有新发展,出现畜力筒车(驴转筒车)和高转筒车(见图16),后者可引水至七八丈高,不过使用并不普遍。

图15 筒车

图16 高转筒车

从上面简要而远不全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农具的成就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不少项目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农具的发展既是以冶金业与冶金术的进步为基础,也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传统农具不断优化其结构性能,不断增加其品种样式,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我国传统农业种类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田、不同土壤、不同农活及其不同生产环节,都有不同的适用农具,以满足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各项要求。传统农具制作精巧,除耕获工具主体部分用铁外,其余部分广泛利用竹木材料。如犁,除犁头、犁壁外全用木料,水车、风车、耧车等几乎全用竹木制成,甚至连铁钉都不要,不但成本低,而且特别轻巧,又往往一器多用,这既适合精耕细作的要求,也适合小农经营的经济条件。因此,传统农具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我国传统农具发展的整个历程看,战国秦汉是一个黄金时代,唐宋是又一个黄金时代。至此,传统农具已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明清基本沿用宋元农具,甚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甚至王祯《农书》早已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反而罕见了。由于牛力不足,有的地方退回人耕。明代还有使用唐代已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的零星记载,这虽是一种巧妙的创造,但在使用动力上不能说是进步,而且使用并不普遍。总之,明清时代已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这一方面由于传统农具的发展已接近小农经济所能容纳的极限,同时劳动力的富余又妨碍人们进行改进工具提高效率的努力。还应指出,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即使在明清以前,我国历史上一些大型的先进农具创制后并没有获得普及。人工操作的各种铁锄、铁锹、铁镰、铁齿耙、碓、磨、水车等,仍然是最普遍使用的农具,而利用简单的农器做出精细的农活,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之一。

');" class="a2">收藏

上古时代,人们在需要灌溉时,要用瓦罐从井里把水一罐罐打上来,或从河里把水一罐罐抱回来。古书上说:“凿隧而入井,抱瓮(音wèng)而出灌”,就是对这类情形的描述。春秋战国后,农田灌溉发展起来,各种新的灌溉工具也应运而生。春秋时已有采用杠杆原理提水的桔槔(音gāo),又称“桥”。当时人们比较了负缶汲灌和桔槔灌溉的工效,前者“终日一区”,后者终日“百区不厌”。桔槔之外有辘轳。汉代水井提水已普遍用辘轳,但形制比较原始,没有手摇曲柄,汲水时用手直接拉绳子,通过辘轳的转动把水罐提上。在很长时间内桔槔和辘轳是我国主要的井灌提水工具。曲柄辘轳的出现不晚于唐宋。唐代有人尝试用辘轳把河水提到高处,出现了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构——机汲。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曾写过一篇文章描述它,但它后来没有获得发展。

图14 翻车

真正满足大田排灌的需要,因而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翻车,即龙骨车。《后汉书》说东汉末年的宦官毕岚“作翻车”,用于洒路,是已知关于翻车的最早记载。三国时魏人马钧加以改进,用以灌园。它比较轻巧,大概是手摇的,儿童可以使用。后来的翻车主要是脚踏的。翻车出现以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普及。隋唐时代,随着江南圩田的发展,翻车在南方获得推广,因为圩田的排灌离不开这种机械。唐代江南道蕲(音qí)春县(今湖北蕲春县)有“翻车水”、“翻车城”。以翻车为名,反映了南方使用翻车已较普遍。因此,晚唐时在关中郑白渠灌区推广翻车要从江南延请工匠。入宋以后,描述龙骨车的诗文显著增多,它被广泛用于抗旱、排涝、高田提灌和低田排水,地区则集中在两浙、江东、淮南、福建等地。翻车是利用齿轮和链唧筒的原理汲水,结构巧妙,抽水能力相当高,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见图14)。除了人力手转足踏的翻车外,又有利用畜力、水力、风力,通过轮轴传动的翻车。牛转翻车唐代已传到日本,水转翻车大概是宋元间的新创,元明间又出现了风力水车。但它们的应用远不如人力龙骨车,特别是足踏车普及。“下田戽(音hù)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常在踏车头”,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对江南农民使用龙骨车的描写。事实上,龙骨车是电力抽水机推广以前我国农村使用最广泛的排灌工具。

我国古代灌溉用水车有翻车和筒车两大类。唐代已有筒车(“水轮”)的记载。根据王祯《农书》等的描述,它是用竹木制成大型立轮,由一横轴架起,安于水边,下部没入水中,上部高出于岸。轮周槽内斜装若干小木桶或竹筒。水激轮转,轮周的小筒不断把水戽起,流到水槽后灌到田间(见图15)。这也是一种高效的提水工具。宋代有不少描述筒车(“水轮”)的诗,诗人用“竹龙行雨”来形容它。筒车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形高低相差较大、有湍急水流的地区。有人认为它是从印度传来的。筒车在宋元时又有新发展,出现畜力筒车(驴转筒车)和高转筒车(见图16),后者可引水至七八丈高,不过使用并不普遍。

图15 筒车

图16 高转筒车

从上面简要而远不全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农具的成就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不少项目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农具的发展既是以冶金业与冶金术的进步为基础,也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传统农具不断优化其结构性能,不断增加其品种样式,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我国传统农业种类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田、不同土壤、不同农活及其不同生产环节,都有不同的适用农具,以满足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各项要求。传统农具制作精巧,除耕获工具主体部分用铁外,其余部分广泛利用竹木材料。如犁,除犁头、犁壁外全用木料,水车、风车、耧车等几乎全用竹木制成,甚至连铁钉都不要,不但成本低,而且特别轻巧,又往往一器多用,这既适合精耕细作的要求,也适合小农经营的经济条件。因此,传统农具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我国传统农具发展的整个历程看,战国秦汉是一个黄金时代,唐宋是又一个黄金时代。至此,传统农具已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明清基本沿用宋元农具,甚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甚至王祯《农书》早已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反而罕见了。由于牛力不足,有的地方退回人耕。明代还有使用唐代已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的零星记载,这虽是一种巧妙的创造,但在使用动力上不能说是进步,而且使用并不普遍。总之,明清时代已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这一方面由于传统农具的发展已接近小农经济所能容纳的极限,同时劳动力的富余又妨碍人们进行改进工具提高效率的努力。还应指出,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即使在明清以前,我国历史上一些大型的先进农具创制后并没有获得普及。人工操作的各种铁锄、铁锹、铁镰、铁齿耙、碓、磨、水车等,仍然是最普遍使用的农具,而利用简单的农器做出精细的农活,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之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