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Now China Starts to Make the Rules
原文来源:Financial Times,2015年5月28日
不久前,西方决策者还在问,正在崛起的中国在战后全球体系中能否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现在,中国政府提议成立的亚投行再次引发争议,这一次,西方领导人想知道崛起的中国能否建立全新的国际框架并和美国在1945年确立的秩序并行不悖。
在中国,人们都在谈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似乎没有人明白其准确含义。上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广州联合召开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年度会议,众多专家和领导人云集于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种描述和解释进行深入探讨。人们似乎都清楚,这一西进方略是习近平主席的一出大戏,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宏大战略。它将毫无疑问让中国一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留给外界的“小心翼翼”和“缺乏自信”的特征如今已不见踪迹。认为中国或许已经在亚太地区表现得过分自信显然是“20世纪思维模式”的体现。中国政府认为,拥有21世纪思维模式的人会接纳中国力量的崛起,视其为地缘政治的必然。但谈及利益,各大国当然会努力创建自己的俱乐部,而非仅仅满足于成为他人俱乐部中的一员。
但令人不解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中的“一路”部分并非要追寻古丝绸之路,而是要扩张和开辟通往中东和欧洲的海上航路。事实上,中国一直将马六甲海峡看作危险的瓶颈地带,因此才将目光转向印度洋。现在,中国构想在巴基斯坦建立一个深水海军基地,经缅甸和孟加拉国开辟一条进入印度洋的新航路。由于北极冰雪融化,中国正努力开辟通往欧洲的北部线路。中国最新军事战略文件说,中国海军已经不仅限于近海防御,同时也能进行“远海防御”。
对于“一带”部分,中国的雄心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公路和铁路建设,尽管其官方显然为建成一条新的铁路货运线而感到骄傲,因为它将满载中国货物从郑州经俄罗斯,由陆路抵达汉堡。习近平主席宣布,将向巴基斯坦提供42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这是中国向西推进的众多协议和交易中的一部分。原苏联在中亚地区的几个加盟共和国也与中国签定合同,将为中国输送天然气,而中国也将为其建设发电站、工厂以及铺设管道。在中国和阿拉伯海之间,也要修建一条铁路和高速公路,这些连接中国、非洲好望角和欧洲的新纽带将加快欧亚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一带一路”计划体现出“人人均可受益”的特点,但在斯德哥尔摩论坛上,还是有人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呈现给世人一幅宏伟的全景,这幅全景图将不同的目标、动机和项目有机融为一体。
因此,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援助的真正意图是要限制巴国宗教极端分子对其国内分裂者的支持;这一地区分布众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则是为吸收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普京在乌克兰的军事冒险导致俄罗斯实力削弱,中国进入中亚各“斯坦”国家是对这一事实做出的机会主义的回应;与莫斯科签定大笔天然气交易合同也不例外。当然,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确保其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的生存需要。
单独来看,这些项目和计划各有所长,但将其纳入一个统一框架下所取得的整体效果要远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后的总和。如果各大国意欲建立自己的俱乐部,那么它们也会着手将自己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
中国坚持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所有国家都留有空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亚诸国。中国公开诚邀各国加入新生的亚投行。虽然美国试图针对亚投行发起联合抵制,但以失败告终,反而使自己沦为笑柄。
然而,这些举措凸显的一个重要事实是,中国有意制定规则。正如伦敦咨询公司Trusted Sources的分析:中国正在调动全部经济、金融和外交力量来推动从中国到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欧亚一体化进程。这将构建起相当大的势力范围。
显然,这很难一帆风顺。俄罗斯对于自身在中俄关系中处于次要地位已感到不满。俄罗斯也有正当理由担忧中国进入原苏联共和国的范围。与西方的疏远更使普京不得不廉价出售俄罗斯的资源。
中国的老对手印度正在印度洋上扩充海军力量。即使获得了中国方面签出的大额支票,也无法消除围绕资源展开的对抗和竞争,这一直让中亚地区深感苦恼。而且,美国也可以告诉中国,向巴基斯坦大举投入资金不会买到安全保障。
中国并非寻求颠覆现有的全球秩序。不管怎样,至少现在没有。但中国传达出的地缘战略信息十分清晰。中国既打算做规则的遵从者,也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即使和美国在东亚形成竞争,中国的眼光也放在成为欧亚强国的目标之上。而是否要在他人的计划中成为利益相关方,西方必须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