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死亡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国时期的数据显示(1929~1931年)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低于35岁(许仕廉,1960)。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状况好转,人民生活趋于安定,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至50岁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至65岁左右,到1990年人口预期寿命达到67.90岁,而2000年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1岁(黄荣清等,2008)。2010年,中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7.95岁,男性人口预期寿命为75.65岁,女性人口预期寿命为80.49岁,但是考虑到漏报,人口预期寿命调整为74.83岁(崔红艳等,2013)。在中国,用于死亡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自1982年起,中国人口普查开始搜集死亡数据信息。由于死亡数据是回顾性信息,可能存在漏报和误报,所以关于死亡数据的质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学者们在死亡数据、死亡水平、死亡模式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