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对社会层面代际共融的研究无疑带来了内容意义上的革新,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启示性。但是,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代际共融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经验和行动层面,实质性的理论框架缺乏,研究发现过于零散,相关描述往往也只提及个别案例,彼此之间不易比较,对发展模式、生成基础与条件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意义等的总结还较少。为此,本书在梳理与总结国外代际项目发展脉络与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代际共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勾勒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图景,提炼总结中国代际共融的经验与特色,以期开拓国内老龄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与国际同类研究进行对话,并为后续展开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结合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阶段和实践情况,本书将相关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形成“家为核心”的实践底色、“老少同乐”的话语体系、“多元共创”的运作风格的代际共融的中国特色;第二,形成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多代融合的空间规划、顺应潮流的实践创新、贯穿生命全周期的代际教育的代际共融的延伸。
李俏: 江南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首席专家,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农村养老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江南大学巾帼标兵,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村养老、代际关系、智慧康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各类地市级与横向委托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数字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学网、中国乡村发现网、中国农村研究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等全文转载,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作为论点摘编,获省级科研奖1项、市厅级科研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