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纪录片蓝皮书延续了每年的业态调查:在产业描述板块,从产业态势、产业环境、国际营销、资本市场几个方面对产业进行了直观的描述和把握;在深度分析——“势论”部分,以“起势”“蓄势”“破势”“瞻势”勾勒出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程的深层脉络,对产业态势进行了深入的透视分析,对产业走势进行了深度的前瞻性思考。
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全面转向产业化实践:“舌尖现象”诱发纪录片迈入“公众时代”;生产、制作、传播、营销等领域有较大增长;政策思考点从行政指导转向实质性的产业引导;产业环境持续改善;国际营销谋求突破;资本市场开始试水。诸多现象,直指纪录片从行业向产业的全面蜕变。
在产业环境不完善、产业链条不成熟时,对纪录片的产业化前瞻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是:产业运行层面,集约是路径;产业内生层面,制度是关键;产业布局层面,多元是趋势。
刘刻: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李宁: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全国新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出版《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全球传播学引论》《中国国家形象——一种建构主义的解读》《国际传播》等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登。曾出版专者《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研究》,主编论文集《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中国首部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参与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研项目数十项,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得“星光奖”“飞天奖”。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理事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纪录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纪录片蓝皮书》主编,“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总策划、总导演,“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项目主持人,“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召集人,CDRC“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发起人。 代表作有专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等,论文《纪录片的观念》《中国纪录片30年:话语权与话语的演进》《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等;纪录片《母亲,别无选择》获法国第五届国际青年电视节大奖,《迁徙的人》获2007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 先后担任法国第六届国际青年电视节评委会副主席、“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主席,以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英国东方纪录片节、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等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