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客观地评估中国各省区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体系。该发展前景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四个部分,通过产出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产出消耗、增长潜力、环境质量、政府运行效率、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近6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客观评价,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3年间的发展前景指数和排名情况。并将发展前景评价细化到一级指标,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3年间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前景指数和排名情况。研究发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指数得到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但中部、西部地区及全国发展前景指数增长趋缓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下降。分别将各省区市1990年后平均、2000年后平均、2009~2013年的发展前景分为5个级别,发现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在2009~2013年、2000年以来和1990年以来均处于第一级。浙江省在2009~2013年和2000年以来平均处于第一级,天津市则在1990年以来平均处于第一级。并对影响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因素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指标等进行分析。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所占权重最高,具体指标权重最高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所占权重为3.4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城市化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权重分别为3.34%、3.31%、3.26%、3.22%。这反映了我国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过程中,和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城市化水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指标的重要程度。
张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市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撰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2020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014年和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十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黄志钢: 黄志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刘霞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战略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宏观经济蓝皮书”联合主编,曾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副主编。从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结构变化与就业、宏观经济稳定、行业与企业战略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前沿”,中组部交办课题“国内外专业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比较研究”等,出版《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等著作,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宏观经济与金融。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