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民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所有的世界艺术中,只有书法才能做到如此普及、如此深厚、如此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艺术。书法从开始到现在将近4000年的时间,在现代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现代人的创造或者现代人学习古人的成果。我们今天回头看一下两千多年或者将近两千年以前古人的成就,这个成就决定了中国书法艺术后来两千年的基本走向、中国人的审美状态、中国书法目前基本的样式。
人们知道学书法都要学“二王”、学“魏晋”的传统,但是我今天要讲汉魏的书法,如果不了解汉魏这一时间段,我们就不会了解王羲之的书法以及它的审美情趣是怎么产生的。文化的传播有远亲嫁接优势,如果近亲繁殖能使文化不断地蜕变、弱化,所以文化要向更远的历史时间段去追溯,所以我今天讲汉魏时期。
汉魏时期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汉魏时期是从刘邦夺取天下一直到东晋灭亡,甚至到南北朝这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有六七百年,整个汉朝有四百年。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狭义的概念,是从汉朝到三国曹丕建立的魏国。为什么要说魏国时期?因为在三国文化中最集中、最繁荣的就是魏国,人们谈到三国文化的艺术成就,就要讲到魏国文化,如果不讲魏国文化,整个中国的文化史在最关键的地方就会产生一个断裂。
“风骨”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理解这个概念,就不能理解整个中国文化的样式以及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
“风”,从普遍的概念来讲,就是空气的流动。但是中国把自然界的现象变成一个文化的概念,“风”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一种活性的事物、状态,把“风”延伸一点就是气象、有风度、有风采,是活的、动的。中国人审美不讲死的东西,如书法要写得活、有神采,要把它动起来,死的东西不能进入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
什么是“骨”?从汉朝开始,中国人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要从人的本身开始。汉代流行骨相,认为人所有的今时以及后来的命运就由“骨”来决定,所以那时开始流行骨相学。从骨相开始,中国的文化就把世俗的概念延伸到文化概念,所以提起“骨”的概念,然后“骨”和“风”结合起来,就代表了非常生动、有内在韵味、有内在力量的审美存在形式,中国人把它称为“风骨”。
什么叫“文人书法”?中国几千年的书法主体是文人,但是在汉朝以前,书法的主体不是文人,书法的主体很多是职业写书的人,书吏或者书匠。从汉朝开始,文人士大夫才登上历史的舞台,所以有了“文人书法”的概念。但并不是说文人写字就成了文人书法,而是说具有文人素养、具有很高文化内涵的书法才是文人书法。
汉魏时期为什么这么重要?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中国书法有篆、隶、行、草、楷五体(有的人说是六体),但是这五体或者六体,到了汉朝,所有书法的样式都有了。汉朝是整个书法体式进行总结的阶段,汉朝所有的东西都具备了。第一个决定因素是样式,在汉朝所有的样式都有了。同样到汉朝的时候,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都已经具备了,虽然后来还有王羲之、还有唐人怀素这样的笔法出现,但是基本的笔法汉朝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要追溯到汉朝,汉朝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段。
第二个是气质。风骨、风采,联系起来是气质。艺术存在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第一个是样式,第二个就是气质。同样写楷书,为什么气质不同?就像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是这个气质,深圳电视台的主持人是另一种气质。我们谈书法的时候,这些东西在汉朝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后来很多人学习书法,最后要把它追溯到汉代。比如,我们学习钟繇的书法,三国时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叫钟繇,我们把钟繇的书法作为中国书法最高的典范之一,我们都要敬仰他,都要学习他的形式,为什么?这说明在汉魏时书法的精神气质已经代表了一个高度——中国书法的高度。当然汉魏还要和后面的晋相结合,就产生了魏晋书法,后来西晋和东晋的书法和汉魏是不分的,考古学里,发掘出来的很多器物,它们之间是没有多少区别的。所以它决定了中国后面书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