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自然生态与心灵生态
在线阅读 收藏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自觉的意识。我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我不是生态学的专家,因此今天很多关于生态的用语可能与专业用词不完全一致,有懂行的同志们请不吝赐教。

最近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我们也越来越自觉地探讨保护环境的问题。前年暑期我到过一次朝鲜,发现那里生态环境真好。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感觉,那时候我们的生态环境真的好,自然生态很和谐,和今天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现在的城市人,每天像干枯的鱼一样坐在流水线一般的汽车里,住在火柴盒一样的各种楼房里,城市里绿化虽然不错,尤其是深圳在全国的绿化中领先,但这个绿化能不能叫生态还值得怀疑。比如,我们广阔的草坪上没有蝴蝶更没有昆虫,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吗?生态应该是有生命的气息和表现,所以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当然这不仅仅是我们深圳、我们中国的问题,更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强调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追求自己的发展,发展的本身有一个极限,大自然是不是已经给我们设定了这样的极限?人类无限制地追求幸福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宇宙来讲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增长的极限》发表以后,也就在同年,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大会提出了人类的发展困境问题,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召开的研究会上,经过反复磋商,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我们中国人接触人类困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话题也不过是近10多年来的事情,但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探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在发达地区已经表现得比较严重,我们中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和破坏晚了一些,所以我们就是来迟了一步,但是这个消息一定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它叫做“迟到的春天”。面临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的话题,我们该怎样应对?怎样在这个困境中寻找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来,既满足我们人类更好的生存,同时又不破坏宇宙的生机,给宇宙和宇宙间的万物以生存的权利?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