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宜居生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真正的宜居生态是每个人要“生有所居,心有所属”。如果你住了一个很大的房子,但你的心是空的、乱的,那你的生活并不好,即使你所居住的环境都很好。如果你心里不安静、不干净,你就无法达到“宜居生态”。
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我们今天就没有任何资格谈论心态、精神等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慢慢积累起来,可能今后还会越来越多。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丢失了、忽视了一些东西,而这些恰恰也是发展经济以外非常重要的东西。在物质丰富的前提之下,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过上好日子,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过上了好日子还是不满足?我们生态文化的背景,尤其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精神,到底出现了一些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江苏省作协有一年举行了一个“绿色环保行”活动,该活动邀请了一些作家,他们沿着太湖走了一圈以后,得到一组数字,其中有一组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这组数字表明了太湖现在的污染程度。如果要把太湖治理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需要花费全国人民改革开放20~30年所创造的财富。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很大。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如能源、土地的占用,现在转型期的城市化进程很快,土地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后人的难题。我们现在能感受到高发展、高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改善和舒适,但后人怎么办?我们在享受现在高科技、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便捷、舒适生活的同时,为什么我们内心还会不安?这是我们从需要文学的角度去思考面对的问题。这是一种困惑,是一种迷惘。一个作家并不一定能给社会开出良药,如果这个社会有一天生病了,作家也不是医生,但是他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关注、共同探讨、共同重视。这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关注我们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