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这句话我的观点是:正是因为“根”同,才更可能带来彼此之间的“相煎”,正因为相近,彼此更看重差异,比鲁迅所期望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还有遥远的距离,中国没有解构起来。为什么德国总理面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能下跪,他一个国家总理能代表一个民族忏悔,为什么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矢口否认,是因为文化没有解构在一块儿,还有抵触情绪,这还需要我们做相当大的工作,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
“五四”离开我们已经90年了,一直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五四”的批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怎么看“五四”,也就成为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界议论的核心和焦点。今天,我不想直接谈“五四”,不具体说“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究竟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而是把距离拉远些,从中西文化结构之不同来看这个问题。但我也不想单纯就文化谈文化,而是从文化结构这个概念出发。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结构。如果我们着眼于文化结构来看问题,就会看到它的张力,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结构有怎样的不同,也只有对比起来看,才能看得更加清楚、透彻。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