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心和佛是无异的,所以“人人有佛心,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光有心还不行,还要悟,有心而不悟的话还不能成佛,而且要“顿悟成佛”。悟要靠自己的力量,自度自性,才是真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定要在生活中找佛法,离开生活是找不到佛法的,要在劳动中修禅,在生活中修禅,不要离开生活修禅。
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主办单位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到这里来跟各位结缘,共同分享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在讲之前,有几点想说明一下:第一,我今天是从文化角度讲六祖慧能的,不是讲宗教,讲历史可能多一点;第二,佛教禅宗在历史上故事很多,祖师们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一笑一骂往往都隐含着大量的哲理和智慧,所以学习禅宗文化要从大师们的言语里体会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智慧来应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要一听而过;第三,我本人大学毕业之后当过编辑,办过教育,现在是公务员,不可能搞专门的研究,平时喜欢看一些有关禅宗六祖的书,所以对六祖慧能略知一二,皮毛的东西也谈不上研究,如果讲得不对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首先我为什么要讲六祖慧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八股文首先要破题,之所以讲这个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开玩笑地说是六祖慧能大师叫我讲这个题。大家可能觉得好笑,1300多年前的六祖慧能大师当然不会亲口对我讲“你今天在珠海要讲这个题”。我只是说,六祖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我不得不讲这个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六祖慧能大师让我讲这个题的。关于六祖慧能的地位简单概括几句,如果讲中国的佛教就一定会讲中国的禅宗,如果讲中国的禅宗就一定会讲六祖慧能。换句话说,如果讲中国的佛教而不讲禅宗的话,主体部分就没有了;如果讲中国的禅宗而不讲六祖慧能的话,核心就没有了。所以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为六祖慧能写碑文时有一句话——“凡言禅者,皆本曹溪”,就是说禅的本源在曹溪,六祖慧能在韶关南华寺弘法39年的地方就叫曹溪,所以也把六祖慧能的禅法称为“曹溪禅”。学界有一种观点把六祖慧能看成中国佛教的创始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就等于中国的佛教。第二,六祖慧能是岭南文化的一面旗帜、一张历史名片,我们身为岭南人有责任研究六祖,让更多人了解。第三,我认为学习禅文化对个人品格和道德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一句话叫“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说用佛教理论来陶冶心灵,用道教理论来调理身体,用儒家学说来处理事情。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尤其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从人开始、从心开始,而佛教禅宗恰好强调心的作用。
下来进入正题。都说中国有三大传统宗教儒、道、佛。儒教算不算教呢?不算也算,我们平常讲儒学。这三个教里面,儒学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土特产”,儒学是孔子、孟子的学说,道教是老子、庄子的学问,而佛教是外来的宗教,是“洋货”,是古印度的一个宗教。因为佛教的佛祖叫释迦牟尼,所以又把佛教称为“释教”,所以是儒、释、道三个教。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秦始皇时传到中国的,一般看法是东汉和西汉时期传到中国的,具体文献记载是东汉明帝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到中国。那又是从哪里传来的?佛教传到中国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陆地,也就是从今天的敦煌、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传过来的,陆地上传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陆经”;另外一条是从海上传过来的,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然后再到中国南方,海上传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海经”。陆经、海经之分就是这样来的。
从海上来中国传教的禅师们,有一个人对中国佛教和禅宗的影响非常大,这个人叫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南印度的一个王子,后来他王子也不做了,出家成了有名的禅师,他的师父要他一定要到中国去传教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菩提达摩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大约公元520年前后)从海上漂了三年来到中国,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州,当年他靠岸的地方就是现在广州西关上下九一带,那一带在当时还是海边。所以我们把菩提达摩在广州靠岸的地方叫做“西来初地”,现在那里还有牌坊纪念他。他在广州建了西来庵传教,也就是现在的华林寺。菩提达摩到广州以后,广州的官员去码头迎接他,并且报告梁武帝说印度来了大师菩提达摩。梁武帝很高兴马上派人请达摩北上去皇宫,菩提达摩在广州待了一段时间就去了建康(现在的南京,当时梁朝的首都)见到了梁武帝。梁武帝也信佛,但两人谈得不是很投机,梁武帝说他当皇帝以后建了很多寺庙供养了很多僧人,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梁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这只是表面的工夫,积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功德是在心里面的。两人还谈了很多,但谈不拢,菩提达摩就离开了建康,继续北上。菩提达摩走了之后,梁武帝的师父志公禅师来了,梁武帝把他们的对话讲给了志公禅师说,志公禅师说不应该让菩提达摩离开,他是有大智慧,是真正来我们这里传教的肉身观世音菩萨。梁武帝就后悔了,派人马追菩提达摩,希望把他请回来。菩提达摩这时候已经到了江边,前面是长江,后面有人马追过来,怎么办?他随手摘了一根芦苇放在江面上,双脚踏在芦苇上漂过了长江,这就是禅宗史上有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有传说的味道。前几年南京的定山寺遗址出土了一块明代的碑,碑上写的就是菩提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上面还画着他双脚踏着芦苇渡江的图。过了江之后,菩提达摩一直到了河南的少林寺,在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一般把菩提达摩称为中国禅宗的第一祖,菩提达摩把从印度带来的佛祖衣钵袈裟传给了二祖慧可,二祖传给三祖僧璨,三祖传给四祖道信,四祖传给五祖弘忍,五祖传给了六祖,六祖就是慧能,也就是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六祖慧能的真人像供奉在韶关南华寺1300多年,铜像供奉在广州的六榕寺,玉像供奉在他的老家新兴龙潭寺,雕像竖立在他的家乡新兴县城大道入口处。
今天主要讲六祖慧能的几个问题:第一讲他的生平;第二讲他的主要思想,介绍《六祖坛经》的版本;第三讲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法是怎么发展过来的;第四把研究六祖慧能的几个问题和学界的不同看法提出来让各位思考。
第一,讲六祖慧能的生平。六祖慧能姓卢,祖籍河北范阳(现在的河北涿州市),离北京大概六七十公里。他的父亲卢行韬在范阳做一个小官,因为得罪了权贵受到诬陷,在唐代武德年间被皇帝贬到了岭南的新洲(现在的新兴县)做平民百姓。因为卢行韬是文人出身,为人很好,周围乡亲很同情他,介绍附近村一个姓李的女孩给他当妻子,两人结婚以后男耕女织,日子过得不错,但遗憾的是结婚好几年都没有小孩。到唐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六祖慧能出生了,当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六祖的妈妈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有一只白鹤向她飞来,于是就怀孕了,怀了六年六祖慧能才出生,出生时整个房间充满红光、香气,一出生就肥头大耳,整天闭着眼睛睡觉,不吃奶也不吃东西,到了晚上有神人喂些甘露给他吃。六祖的父亲非常高兴,第二天一大早想跟乡亲们报喜,一打开门就看到两个长得非常奇怪的和尚站在门前双手合十说,恭喜他昨晚添了贵子,他们特意来为小孩起名。六祖的父亲就觉得奇怪,他们怎么知道他有了孩子?要起什么名?两个和尚就说上慧下能,就叫慧能吧。卢行韬是个读书人,听到和尚给他儿子取慧能,觉得有含义,就问“慧能”怎么解?和尚说,“慧者,以法慧施众生;能者,能做佛事”。说完两个和尚不见了,这是关于六祖慧能名字的来历。
讲到这里有两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一下。第一个问题,六祖慧能出生日期是二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也是二月初八,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因缘,大家自己去思考。第二个问题,六祖就一个名字慧能,不像现在出家人有一个法号还有一个俗家的名字,这是比较特别的。慧能到底是智慧的慧,还是恩惠的惠?根据学界研究,两个写法都可以,我也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从佛理解释两个字都契合佛理。如果用恩惠的惠,就是指佛教六度般若波罗蜜中的布施,写作智慧的慧就是六度中的般若(智慧)。
六祖慧能一家三口虽然不富裕,也还算不错,但是慧能三岁时父亲一病不起去世了,留下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很困难,所以六祖没有读书,不认得字。很多人提出疑问,不认字为什么能够解佛理,能够创造佛的理论,这个问题接下来会讲。传说里讲他妈妈也信佛,经常给他讲做人的道理,所以他从小很懂事。举一个例子,有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风水先生到大屿村,整个村子没人理他,只有六祖母子接待了他,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晚上六祖还把自己的床让给风水先生,因为床不平总是摇来摇去风水先生睡不着,然后六祖把手垫在下面,风水先生就睡着了。第二天风水先生觉得这对母子对他非常好,就说:“怎么报答你们呢?这样吧,在山上给你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如果把你们的先人葬在那里,对你们以后有好处。”然后风水先生就问六祖的妈妈,想后代“九代状元”还是“万代香烟”?如果要“九代状元”墓地要偏左,“万代香烟”就要偏右。六祖妈妈先谢了风水先生,然后说如果中状元的话就要做官,他父亲以前就是做官的,生前说官场很黑暗,所以不要“九代状元”,要“万代香烟”。所以六祖父母合葬的墓就偏右一点,真的出了一个六祖,到现在香火都非常旺盛,真的是“万代香烟”。
六祖慧能跟着他母亲慢慢长大,帮他妈妈种田干活、上山砍柴,从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应验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一天六祖慧能上山打了柴挑到县城去卖,听到一个人在读经书,觉得很好听,就问人家念的是什么经书,书从哪里来的?那个人说念的是《金刚经》,从湖北五祖弘忍那里来的,要学佛一定要到那里去学。慧能说很想学佛,但是家里有老妈妈,走了以后没人照顾。旁边有个人说他的慧根很好,有佛缘,可以资助一笔钱安顿好老妈妈,然后去学佛。按照记载,有人说给了十两银子,有人说是一百两。慧能拿了钱回家就跟他妈妈说要去湖北跟五祖学佛,他妈妈一听心里凉了半截,虽然她也信佛,但是觉得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现在儿子想一走了之不管她了,就不大高兴。但是看到慧能一副孜孜以求的样子,也不好拒绝他。最后他妈妈说:“你去问舅舅,他同意你去就去,不同意你就不能去。”他舅舅也反对,说:“年轻人不要感情用事,走了以后没人照顾你妈怎么办?”但是六祖慧能决心已定,怎么说也说服不了他。最后舅舅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说把村口那块大石头拜开了就让他去。结果慧能就真的跑到村口大石头那里去拜,也不知道是不是慧能的真情感动了上苍,突然间雷鸣闪电把石头劈开了,现在这块石头放在新兴老村。这个是地方文献记载,我们也没有考证。这时候六祖的妈妈、舅舅和乡亲们都觉得是天意,天意难违,就同意他去学佛了。六祖慧能打点行装于公元661年离开家乡北上学佛,那一年24岁。当年六祖慧能和母亲辞别的地方,现在建了一个“别母亭”作为纪念。
六祖慧能走了一个多月到了韶关曲江,遇到了一个叫刘志略的人,谈得很投机,就结拜为兄弟,于是六祖慧能就暂时住在刘志略家里,一起劳动。刘志略有一个姑姑叫无尽藏也在学佛,在念《涅槃经》,有一天晚上向六祖慧能请教一个字怎么念,六祖慧能说:“不认得字,问我字没用,问我佛理可以给你解释一下。”无尽藏就觉得奇怪,不认字还能够解佛理。六祖慧能就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就是说佛教奥妙的理论跟文字记载是没有关系的。无尽藏尼姑听后觉得这个人真的有大智慧。六祖慧能在曲江住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北上。到了乐昌(现在广东韶关乐昌县)西山石窟遇见智远禅师,于是跟他学打坐念《投陀经》。过了一段时间,智远禅师说六祖慧根很好,是佛门龙相,应该到五祖那里去学,在他这里学不到佛。慧能就离开了乐昌继续北上,直奔湖北黄梅五祖寺,黄梅有一座山叫东山,山上有一座庙,就是五祖弘忍的道场,所以这个庙也称为东山寺、五祖寺、黄梅寺,把五祖弘忍的传法称为“东山法门”。六祖慧能终于到了五祖寺见到了五祖,这里边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五祖问他:“是哪里人,来这里做什么。”六祖说:“是岭南新洲的百姓,来这里不求什么,只求做佛。”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岭南人是獦獠,没有佛性,怎么能够做佛呢?”獦獠是当时中原人对岭南人的贬称,獦獠都是反犬旁,獦是一种野兽,獠是岭南土著一个少数民族。六祖说:“人有分南北,佛性是不分南北的,我獦獠的身体跟你和尚可能不同,但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听完以后,马上瞪大眼睛看着他,觉得这个人不简单,非常有智慧。五祖想庙里一千多弟子都没有听到有人说出这么精辟的话,对慧能刮目相看。本来想跟六祖多说一些话,但考虑到六祖慧能那么聪明,而且来自南方,其他人可能会妒忌他,就不说了。所以说:“好吧,留下来吧,但是只能到杂房去打杂。”六祖慧能终于留下来成为五祖的弟子。
六祖慧能在五祖寺主要做重活,尤其是做舂米的工作,这是很辛苦很费力的一份工作,而且五祖寺人又多,需要舂米的量比较大。六祖慧能是南方人生得比较矮小,体重较轻,舂米很辛苦。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背上绑了一块石头增加体重,这样就比较省力。因为在腰上绑石头时间长了,石头把腰间的肉都磨破了,长了虫,但是六祖慧能为了求法,都不顾了。我们把六祖慧能当年绑在腰间的石头称为“坠腰石”,一块放在湖北的五祖寺,一块放在韶关南华寺。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怎么有两块石头?有人说五祖寺的是真的,南华寺的是仿造的。但是有人说当年有个广东人在黄梅县做官,把真的石头拿到南华寺了,所以出现了两块石头。到底哪块是真的,我们没有做过详细的考究。六祖慧能除了舂米,还做了很多工作。有一天五祖弘忍检查弟子们种菜,其他弟子欺负慧能,把他的菜都摘过去,六祖的菜地一颗菜都没有。五祖就说:“慧能你这么懒吗,怎么一颗菜都没有种?”但是五祖无意中发现其他弟子的菜叶子上有“慧能”两个字,他就觉得奇怪,仔细再检查,原来很多虫子爬出了“慧能”两个字,所以五祖感叹:“人可欺,天不可欺,你们都欺负慧能,把他种的菜摘过来,但是我一看就知道是慧能种的。”五祖回过头来看慧能站在旁边笑眯眯的,好像一点事都没发生,保持一种平常心。五祖心里就感叹,慧能真是佛门里的一块好材料。五祖跟慧能说:“我看你这么聪明,怕别的弟子妒忌你,所以安排你到杂房去打杂,你理解我的苦心吗?”慧能说:“我早就知道师父的心意了,所以我也很少到大堂里头听你讲经,免得引起其他人误会。”可见师徒俩人心有灵犀。
六祖在五祖寺大约过了八个多月,五祖弘忍随着年纪的增大也开始考虑选接班人了。我觉得五祖一个伟大的地方就是,他不是指定一个人,而是想通过考试选接班人。有一天他召集所有弟子,说:“人的出生和死亡是大事,哪个人都避免不了,我作为师父也一样。你们跟我学佛那么长时间,到底学得怎么样,回去写一首佛偈(也就是一首诗)给我看。哪个写得好,对佛教理论理解得比较透,我就把衣钵袈裟传给他。”五祖的弟子里有一个很聪明的人叫做神秀,五祖很器重他,没多长时间就授予他上座教授师,地位仅次于方丈,主要教弟子们戒律。弟子们纷纷议论:“师父让我们都写佛偈,我们就不用写了,因为神秀那么聪明,我们怎么写也比不过他。”所以其他弟子都没有写。神秀听了师傅的吩咐回去写了佛偈,但是没有交给五祖,因为他心里非常矛盾,如果交的话怕引起其他师兄弟误会,以为他只想要争祖位,但如果不交五祖可能看不出他学得怎样。最后神秀想了一个办法,等到晚上别人都睡着了,偷偷把自己的佛偈写在墙壁上。神秀的佛偈是怎么写的呢,“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第二天早上很多人看到佛偈,议论纷纷,惊动了五祖。五祖对其他弟子说,按照这首佛偈来修行会有好处,所以弟子们都来看这首佛偈。晚上弘忍问神秀:“这首佛偈是你写的吗?”神秀说:“是我写的,只想看看自己学得怎样,并不想争六祖祖位。”五祖说:“按照现在这首佛偈,你只到了门槛,还没有入门,回去再写一首过来。”神秀回去再也写不出更好的佛偈。有天一个弟子在杂房念神秀的佛偈,慧能听到了就问这首佛偈在哪里,想去看一下,这个弟子就把他带到那首佛偈面前念给他听。六祖慧能听了之后觉得这首佛偈好像缺了点什么。然后说:“我也有一首佛偈能不能帮我写一下?”其他人听了都笑了,觉得是天大的笑话,一个南蛮獦獠,字都不认得还有佛偈?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就是说很低下的人往往会有很高深的智慧,很高尚的人可能没智慧。其他弟子听他这样说,纷纷催促他把佛偈念出来,六祖慧能就把这首佛偈说出来,其他弟子帮他写出来了,如果大家看敦煌版的《六祖坛经》可以看到,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写完,其他人都惊呆了,觉得慧能真的人不可貌相。慧能回杂房做事了,其他人议论纷纷也惊动了五祖,五祖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写的,也知道这首佛偈的水平,但是为了保护慧能就对大家说,这首佛偈也不行,然后用鞋把佛偈擦掉了。第二天五祖去杂房看慧能,问慧能:“你为了求佛身体都不顾了,你的米舂白了没?”慧能说:“我的米早就舂白了,只差师傅过一遍了。”五祖用禅杖在碓里头笃笃笃敲了三下就走了。六祖慧能确实悟性非常高,他知道五祖是什么意思。晚上三更半夜,慧能到了五祖方丈室,五祖看到他来非常高兴,知道他领会了意思,就用袈裟把窗户围住,为六祖慧能详细解说《金刚经》。当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顿悟,连续说出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了非常高兴,觉得他对佛教理念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了,就跟慧能说:“我现在把衣钵袈裟传给你,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祖师了,以后弘法的任务就靠你了,不过你要马上离开这里,不然的话你的生命会有危险。”慧能说:“我到哪里去啊?”五祖说:“你别急,我给你八个字‘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就是凡是遇到“怀”字的地方就要停下来不要往前走了,遇到有“会”字的地方就藏起来。于是连夜把六祖送走,到了九江刚好看到一艘船,五祖要摇船渡慧能。慧能说:“我迷误的时候师父渡我,现在我悟了,可以自己渡自己。”送走慧能以后,五祖连夜回到了五祖寺,之后三天不出来讲经,弟子们都觉得很奇怪,一起去方丈室见五祖。五祖说佛法衣钵已经南传了,弟子们问谁拿走了。五祖说能者得之。这是双关语,一方面说的是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另一方面是说慧能得到了。弟子们知道慧能也不在杂房工作了,就认为可能是慧能拿走了,都准备往南追,把衣钵袈裟抢回来。
六祖慧能拜别师父后一直往南走,走到了大庾岭(现在广东南雄和江西大庾交界的地方),回头一看有几百人追上来了,其中有一个叫陈惠明的跑得最快,这个人原来是将军,练过武跑得快。慧能只好躲到草丛里面,把衣钵袈裟放在石头上。陈惠明追上来看到衣钵袈裟就在石头上,非常高兴就跑过去拿,但就是拿不动。他觉得奇怪,一件袈裟衣服有多重,他一个练武之人怎么拿不动。后来他明白了,这是佛祖的信物,没有水平是拿不动的。所以就说:“慧能出来吧,我不是为衣钵袈裟而是为佛法而来的。”慧能就走出来坐到石头上对他说:“既然你是为佛法而来那么你闭起眼睛,什么都不要想,排除一切杂念,当慢慢进入一种状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当你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怎样的。”经过慧能点化,陈惠明也悟了,他说慧能真是他的老师啊。所以严格来说,陈惠明是六祖慧能的第一个弟子。临走时陈惠明问:“我到哪里去?”六祖慧能也给了他八个字“逢袁则止,遇蒙则居”,遇到“袁”字的地方就停下来,遇到“蒙”字的地方就居住下来。后来陈惠明真的到了江西袁州,在袁州的蒙山一带弘法,成为有名的禅师。两人分别之后陈惠明往回走,跟后面的人说:“慧能跑不快,我在前面没有找到,他可能还在后面。”其他人信以为真,纷纷往回跑,所以六祖慧能就躲过了他们的追杀。
六祖慧能回到了曲江,见到了结拜兄弟刘志略,也见到了无尽藏,大家都很高兴,觉得六祖慧能学法回来应该有大作为了,所以就请他在韶关宝林寺住。这段时间还有人为了抢衣钵袈裟而害他,有一次这些人来找六祖慧能,六祖慧能躲到后山的石头缝里,那些人把他住的地方烧了。六祖慧能认为曲江待不下去了,想到了师傅的八个字“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所以继续往南,一直走到广东的怀集,“逢怀则止”就停下来;“遇会”的“会”就是今天的四会,所以慧能在怀集、四会山区大概躲了十几年。慧能在怀集和四会的十多年时间到底在干什么?据史料记载,他主要和上山打猎、打柴的人在一起,因为打猎要杀生,佛教主张不杀生,可以利用这个掩护自己。六祖也会跟打猎的人讲佛,劝猎人不要老杀生,回家种一些菜。打猎人请慧能帮忙看网,有猎物被网住了就帮忙捉住,但是慧能每次都把猎物放掉了。吃饭时,打猎人将肉和菜一起煮,每次吃饭慧能都不吃肉只吃肉边菜,所以文献还有“锅边菜”、“肉边菜”的记载。慧能在四会一带藏了十五六年,做了很多好事,四会的民众对六祖很崇拜,在唐代建了六祖庵纪念他,这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座以六祖作为名字的寺庙。
六祖慧能在怀集、四会藏了十五六年,想起师父离别时嘱咐弘法的任务,所以离开怀集、四会到了广州,那是公元676年,六祖慧能39岁。慧能首先到了广州光孝寺,光孝寺历史悠久,“先有光孝,后有羊城”,它是南越王的官邸,后来变成了寺庙。六祖慧能到了光孝寺碰到印宗法师在讲解《涅槃经》,休息时很多弟子在广场看到一根佛幡飘来飘去,都议论这个是风动还是幡动?有的人说应该是风动,如果没有风吹的话佛幡不会飘;有的人说应该是幡动,没有佛幡再大的风吹幡也不会动。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六祖慧能在旁边听了觉得好笑,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这就是“风幡之议”的典故。印宗法师听后觉得这个人不简单,请他上座并问了佛教很多深奥的问题,六祖慧能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印宗法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就问他是跟谁学的法?慧能说是和五祖弘忍学的。印宗说:“早就听说五祖的衣钵已经传到南方来了,是不是传给你了?”慧能谦虚地说:“不敢当,确实是传到我这里来了。”印宗就说能不能给他看看?于是慧能就把菩提达摩从印度带来的衣钵袈裟给他看,印宗看了以后觉得确实是五祖传到南方的衣钵袈裟,于是决定亲自为六祖剃度受戒。所以六祖慧能是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由印宗法师亲自操刀为他剃度,光孝寺专门建了衣发塔供养六祖慧能剃度下来的头发,六祖慧能正式成为和尚,在这里开始讲他的南宗禅法。现在光孝寺还有当年六祖慧能剃度时的菩提树。关于这颗菩提树还有一个来历,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印度一个法师从印度带了菩提树的种子,种在光孝寺旁边,种的时候讲了一个预言“170年以后会有一个肉身的菩萨在树下剃度”。另外一个是六祖慧能在光孝寺的戒坛,也是印度一个法师在建的,建的时候也说了一个预言“往后有一个肉身菩萨要在这里受戒”,看来这两个预言都应验了。
六祖慧能剃度后就公开在光孝寺弘法,过了一段时间想离开光孝寺北上回到韶关宝林寺,他觉得那里才是他弘法的地方。印宗法师挽留不住只好带着一千多弟子和信徒浩浩荡荡把慧能送到了韶关宝林寺。宝林寺的历史也很悠久,六祖慧能回到宝林寺后,人越来越多容纳不了,想扩大寺庙。于是慧能找了当地有钱人陈亚仙,跟他说借一块地建寺庙。陈亚仙问借多大的地?六祖说:“我借的地不大,就寺庙和尚坐的蒲团那么大。”陈亚仙说:“那么小的地方随你要吧。”六祖慧能把蒲团往上一抛,越扩越大,把整个宝林寺都盖住了。陈亚仙一看呆了,就说:“大师你真是法力无边,刚才得罪了,你要多大的地我都给你,只有一个请求,扩大寺庙希望不要把我祖先的坟墓搬走。”六祖慧能答应了。于是宝林寺得以扩大了,并把陈亚仙的祖坟留在了那里,在寺庙附近看到俗家人的祖墓是非常少的。
六祖慧能在宝林寺弘法一直到圆寂,中间37年发生了很多故事,就讲其中几个。有一次韶关一个当地官员韶州刺史韦璩请慧能去大梵寺弘法,问了六祖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年菩提达摩跟梁武帝那一段对话,梁武帝问自己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那到底有没有功德?慧能说,梁武帝自高自大确实没有功德,他建寺庙供养僧人只是求福不是功德,功德是在心里头的。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可以看到每个寺庙都有功德箱,只要放一点钱就有功德了吗?这是对禅宗的误解和异化,不是靠给点钱就有功德的,功德是靠个人心里修来的,心不好的话,得的只是福德,没有功德。第二个问题,一个人犯了罪到底能不能往生西方?慧能说,从实际的路途来说,印度的西方跟中土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好像人的罪过有十万八千种那么多,所以这是人达不到的地方。但我们应该从佛教的理论去理解,所谓“西方”就是指觉悟了佛教的理论,你的心悟了,就是西方,西方在你心里,从这个角度说,西方非常近。我们东方人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圣土”,那西方人往生哪里去?没地方去了。第三个问题,你说在家里也可以修禅,我们修禅在家里怎么修?六祖慧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一首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以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我认为这首《无相颂》是教人怎么做人的。
这30多年里,慧能的师兄神秀也离开了五祖寺,到了湖北三峡当阳,在玉泉寺弘法,成为佛教禅宗北宗的教祖,两人一南一北。当时北宗的影响远远大过南宗,因为北宗是在中原,而六祖慧能主要在广东。正因为神秀的影响很大,所以神秀的弟子对六祖慧能不服气,都认为六祖慧能是一个獦獠又不认得字。所以北方的弟子想方设法抢六祖的衣钵袈裟。有次买通了一个杀手叫做张行昌,来到南华寺刺杀六祖。六祖先知先觉,知道有人要来杀他,晚上在桌面放了些银子,自己躺在床上。杀手张行昌进来举刀对着六祖慧能的脖子砍了三刀,但只听到声响没有砍到六祖。慧能说:“‘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我只欠你的钱,没欠你的命。”杀手听后吓得晕过去,醒来后便忏悔,六祖对他说:“你把银子拿走马上离开,过一段时候乔装打扮再来看我,不然我的弟子把你逮住就性命难保。”后来这个杀手到了其他地方出家,很久以后才来找慧能,把离开后的经过讲给六祖,问了很多不明白的佛教问题,六祖一一回答,后来这个杀手也成了六祖的弟子之一。
虽然神秀的弟子不服气,但是神秀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确实比不上六祖慧能,所以劝自己的弟子去南方跟六祖慧能学佛,慧能才是受了衣钵袈裟的传人,跟着自己学不到东西的。神秀还吩咐一个弟子到南华寺听六祖是怎么讲经,回来讲给他听。这个人去了南华寺后不愿意回神秀那里去了,成了六祖的弟子。还有一个事,神秀因为影响大得到了朝廷重视,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都把他请到皇宫里供养,当时称他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但神秀跟皇帝说,应该请六祖慧能来,武则天就下了两道圣旨请六祖,但六祖以各种理由婉拒了。后来武则天专门让人来请他,慧能还是不去,那人就说:“回去不好交代,你跟我讲讲佛法,我回去转告他们。”于是六祖就把他的理论讲给来人听,这个人回去后讲给武则天听,武则天和皇帝听了很高兴,觉得六祖对教化国民作用非常大,下了一道圣旨表扬六祖,赐了很多衣钵袈裟和其他东西,而且还把六祖故居改为国恩寺赐给他,皇帝还亲自为他写了牌匾。
六祖慧能在韶关南华寺弘法三十几年,不知不觉到了晚年,觉得自己快离开人间了。他把身边弟子叫来,让他们回家乡建一个报恩塔,建好之后要回老家去,于是他的弟子就去建了这个塔。六祖从韶关南华寺出发,文献记载他是坐船回去的,从北江转到西江,路经肇庆住了一个晚上。六祖慧能喜欢梅花,摘了一株梅花插在地上,后来那梅花开得非常漂亮,宋代的和尚在那里建了一个梅庵纪念六祖。第二天离开那里回到了新兴老家国恩寺,在寺旁种了一颗荔枝树,这颗荔枝树到现在已1300多年。六祖觉得自己马上要离开人间了,弟子们问衣钵袈裟传给谁?慧能说这个不用再传了。释迦牟尼不再传衣钵袈裟就“一花开五叶”。六祖也说:“传到我这里也不用传了,不然会出问题的,你们以后传颂《六祖坛经》就是我的宗旨。”很多弟子们听到师傅要走了都哭哭啼啼,只有一个叫做神会的弟子没有哭。慧能说,不要哭哭啼啼,人早晚要走的,应该向神会学习,保持平常心态。慧能交待好各种事情于公元713年农历八月初三晚上正式圆寂,活了76年。根据文献记载,他圆寂时发生了很多奇异的事,满山的银木,树都变白的了,周围的动物都在哀鸣,尤其是他圆寂之后真身化成一道白光飞走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他的真身。第二天弟子们向着白光飞去的方向找,终于在离国恩寺四五公里的深坑里发现一块大石头,看到了六祖在那安然坐化,所以那里被称为“藏佛坑”。
六祖慧能圆寂之后真身怎么供奉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韶关官员和信众,广州官员和信众,还有家乡的官员和信众都争着供奉六祖的真身。最后想了个办法,就点一炷香,看烟飘往哪里就定在哪里,这时突然刮来一阵南风烟往北边吹去,六祖的真身就只供奉在韶关南华寺。当年十一月份,韶关官员浩浩荡荡把六祖慧能的真身送到南华寺供养。新兴县官员还愤愤不平,为什么六祖出生圆寂都在这而真身不能供奉在这里。六祖托梦给家乡所有人:“我身在宝林寺(即现在的南华寺)但心在家乡,我会保佑家乡的,不管什么情况下家乡都有一半的收成,也保证家乡不会发生动乱。”
六祖慧能的思想博大精深,首先要看坛经《六祖坛经》,这是中国人写的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佛教文献分为经、律、论三种,佛的演说称为经,佛教的戒律称为律,其他菩萨、罗汉的言论称为论。《六祖坛经》从唐代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民间有几十种版本,归纳起来有四种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最古老的一本,名字非常长,叫《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这个版本是1923年一个日本学者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发现的,原来20世纪初敦煌有个道士无意中发现了一批隋唐时期的文献中有《六祖坛经》,引起了各地学者注意,其中一个英国人斯坦恩用很不光彩的手法买通道士得到了一部分坛经,并且运到伦敦,引起了学者的研究热潮。第二个版本是慧昕本的《六祖坛经》,大概是唐末宋初编成的,在日本兴圣寺发现,所以又叫兴圣寺本。第三个版本是契嵩本,是宋代一个叫契嵩的和尚编的,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最后一个版本是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元代一个叫宗宝的编写,大概两万多字,文字通俗规范,书店都有卖。敦煌本的《六祖坛经》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流传很广,很多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到目前为止英文本的有12种,还有韩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等。
六祖慧能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平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祖心中留”是六祖慧能禅宗的重要思想。六祖认为人的心和佛是等同的,强调“即心即佛”。佛祖释迦牟尼原本是一个人,发展几千年后变成了一个神,但是六祖慧能把神拉回到人间,“人人有佛心,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因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不管老人、小孩甚至是坏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慧能的佛性观。既然人人有佛心,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怎样成佛?这就引出六祖第二个思想,怎么样成佛?六祖说“顿悟成佛”,光有心还不行,还要悟,有心而不悟的话还不能成佛,而且强调“顿悟”。北宗神秀主张“渐悟”,南北两宗,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他们两人“顿中有渐,渐中有顿”,这是因果关系,一个过程。所以把六祖慧能的“顿悟成佛”看做南宗禅的重要思想,也把南宗禅这种思想认为是最上乘。那么怎么悟?这就引出六祖的第三个思想,悟要靠自己的力量,自度自性,才是真度。第四个思想是人间佛教生活藏。坛经里有一首佛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定要在生活里找佛法,离开生活是找不到佛法的。禅每一处都是,吃饭、走路、挑水、工作、劳动都是禅,要在劳动中修禅,在生活中修禅,不要离开生活修禅。修禅打坐不一定要到寺庙,在家里也可以。
六祖慧能南宗禅的发扬光大主要是靠他的弟子。第一个是法海,他是韶关当地人,跟随六祖一直到圆寂,他把六祖的讲话记录下来整理成《六祖坛经》,所以《六祖坛经》不是六祖亲自写的,六祖不认得字,怎么能写。佛祖释迦牟尼也没有亲自写佛经,而是弟子把他平常说的话整理而成,如果没有法海整理的《六祖坛经》,说不定南宗禅不会发展到现在。第二个是神会,经过他的力争确定了六祖慧能的南宗成为中国佛教的正统。北宗和南宗比较起来,北宗影响大,南宗影响小。神会在六祖慧能圆寂后,一个人单枪匹马到北宗核心地带和北宗弟子进行了一场大辩论,最后神会赢了,从而确定了南宗作为中国佛教正统的地位。如果没有神会跟北宗的争论胜利的话,中国的禅宗可能要改写。六祖的一个江西弟子青原行思回到江西弘法,青原行思的弟子广东人石头希迁慢慢发展出三个宗派,叫曹洞宗、法眼宗、云南宗。六祖还有一个湖南弟子南岳怀让,他的四川弟子马祖道一也慢慢发展出两个宗派,叫临济宗、沩仰宗,五个宗派合起来称为六祖南宗的“一花开五叶”,后来临济宗又发展出黄龙派和杨歧派,通称“五家七宗”。现在主要是临济宗、曹洞宗发展得很旺盛,而且走向世界,影响到邻近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然后通过东南亚慢慢发展到世界各地。
学界研究六祖慧能时有几个不同的看法。第一,六祖慧能到底认不认字。有些人认为六祖慧能应该认得字,首先六祖的父亲是当官的文化人,虽然父亲去世得早,但也应该教他认了一些字。其次按照现在六祖故居的规模,在唐代应该是一个大庄园,说明六祖是有钱人家,怎么不会送小孩读书呢?最后六祖的报恩思想很重,说明他受了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社会的熏陶,所以六祖应该是受过教育认得字的。但主流意见认为六祖不认得字,因为六祖多次自己说不认得字。到底认不认得字呢?请各位自己思考。第二,六祖的祖籍到底是不是河北范阳,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一些人认为六祖的祖籍是他的弟子神会编出来的,因为六祖出生贫贱最后却成了祖师,当时的国家政府和信众可能都不会接受,所以神会把六祖的祖先挂到有名望的人家。主流意见认为六祖是范阳的,他自己在坛经里说是范阳的。不过我有一些疑问,新兴县县志说六祖的祖父母坟墓在新兴,如果他祖父母都在这里,又何来父亲的祖籍在范阳呢?需要各位自己考虑。第三,《六祖坛经》到底是不是六祖慧能的,按理说当然是六祖的,但学界有不同看法,认为是六祖的弟子神会的,神会没有六祖名气那么大,所以把自己的东西挂到六祖身上,这是台湾学者胡适提出来的。但主流意见认为《六祖坛经》是六祖的。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评价六祖?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按理说六祖很伟大,还没有圆寂时皇帝都发圣旨称赞,走了以后皇帝还给了很多封号。唐代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三个大文豪都为六祖写碑文。毛泽东主席也对六祖慧能非常称赞,毛主席到广东问当地干部,说广东出了两个伟人,孙中山和六祖慧能。毛泽东说六祖非常了不起,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到了顶峰,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我们以前批判唯心主义,弘扬唯物主义,实际上两大主流思想流派各有道理。毛泽东说,佛经是有区别的,有统治阶级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六祖慧能的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佛经。“文革”时毛泽东让广东印了500多本《六祖坛经》带到北京。学界有人认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离真正的佛教越来越远,是传统佛教的反动,已经不是佛教了。有人认为传统的佛教就是像六祖所说的这么简单的,只不过人们将其复杂化、神秘化了,六祖将其还原了。
六祖慧能这种平民化、大众化的佛教确实有很大的生命力。唐代会昌年间皇帝要毁灭佛教,所有的寺庙要拆掉,僧人要还俗,经过这一场灭佛运动,中国佛教很多宗派如天台宗、秘宗等都发展不下去了,唯有六祖禅宗发展起来了。因为其他宗派都是上层统治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不支持就生存不了。而六祖的南宗禅是不需要皇帝支持的,经过灭佛运动反而一家独大发展起来了。
当然有人认为六祖慧能的佛教也有负面的东西,比如杀了人也不用怕,还可以改过成佛。
就讲这么多,还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