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改写了20世纪50~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关于抗战影像的双重叙述。如果说50~70年代主要通过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武工队的方式来论述抗日战争,把抗战论述与国共意识形态对抗结合起来,那么80年代则出现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关于中国人被屠杀的影像,以呼应“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动员,直到1999年《鬼子来了》重新把日军占领下的村民书写为一种殖民地经验(改写了近现代史关于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想象),一种无法抵抗又带有某种主体性的愚弱而狡黠的国民。而《南京!南京!》的意义在于把“南京大屠杀”讲述为一种以日本士兵为“现代主体”的自我崩溃的过程,这种“现代主体”的视野,与作为“五四”发端处的经典隐喻鲁迅的“幻灯片事件”中的“我”,有着相似的主体境遇,这种带有反思性的现代性视野与当下中国崛起的主体寓言之间有着异常暧昧的关系。
张慧瑜: 1980年生于山东。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媒介批评和大众文化。出版专著有《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电影艺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文章200余篇。曾获201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论文类(评论)一等奖、201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