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我演讲前问了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她问我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关系,谁包容谁?面对传统文化,任何人的知识都显得淡薄,而任何分类都会带来问题。比如在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以及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曲艺等。按照这个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
在民俗文化里,反过来又包含了其他我刚才说的所有门类。比如说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唱戏,传统戏剧是不是在民俗里面?过年不只是演戏、贴窗花、贴对子,传统的食品及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民俗活动,有歌唱,又有乐器的演奏,还有赛马、射箭、摔跤,而这些项目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里面。比如说民歌,比如马头琴,划归到传统音乐里;摔跤、赛马放在传统体育里。如果离开了这些,一个那达慕活动上不摔跤,不吃手抓肉就不叫那达慕。所以,民俗又包含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假如说民俗就是一个民族的所有习俗、风俗和有关的文化形式的话,那么民俗文化的概念就太大了,就包括我们所说的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我们如果只提保护民俗文化也有问题。比如孔老夫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口号叫移风易俗,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的哲人,从儒家开始,非常重视风俗、民俗。他要利用这些来宣讲、传播他的理想社会的观念,或者新的道德标准,“移风易俗”四个字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的移风易俗就是“文化大革命”。
我今年63岁,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就是给祖宗牌位磕头,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没有了。60年代的时候提出一个口号:移风易俗,过革命化春节。那时候民俗文化当中的绝大部分被视为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等等,贴上了很多负面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