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说的题目是“中国流行音乐与广东”,这个题目非常大,要仔细说可能一个星期都说不完。我在两年前出版了一套“广东流行音乐丛书”,里面有一本《广东流行音乐史》,是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那本书把广东流行音乐30年的发展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今天我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我就把这本书中主要的部分以及与主题有关系的内容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与大家一起分享广东流行音乐这三十几年的历史。
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广东以广州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在全国属于南北两大流行音乐创作、制作和发行基地。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时候,广州在整个唱片的加工和发行方面,都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80%,这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数字。大家也看到,这些年来广东有音乐作品层出不穷。但是,这不是我今天讲的重点。我重点谈的是两个关键词,广东对中国流行乐坛来说是发源地和发动机。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步在哪里?其实不在广东,在上海。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最早的流行歌曲,当时是李景辉、李景光两兄弟,贺绿汀、聂耳等参与,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应该是上海。但是,作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就不是上海了。因为从1949年开始出现断层,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7年才开始恢复。
在30年代,广州市也算是上海之外流行音乐的重镇,当时广州有二十几家叫做“茶座歌坛”的流行音乐场所。除了唱外面的流行歌曲,还唱一些乐曲、小调。在40年代的时候,广州这方面非常繁荣、兴盛。当然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切归零。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是从1977年算起,因为那一年广州出现了第一支公开演出的轻音乐队,叫做“紫罗兰轻音乐队”。它是由广东省歌舞团的几个年轻人凑起来的,包括毕晓世等,他现在还活跃在中国流行乐坛,现在已经是海蝶唱片的老板了。当时这支乐队在中山纪念堂演出,带来非常简单的两首作品,上场一演奏,观众就不让下台了,他们只好继续演奏,直到没有演出曲目才结束演出。当时,音乐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乐队的音乐,叫作“轻音乐队”。什么叫作“轻音乐队”?他们使用了一些传统音乐。当时没有电吉他、电贝司,也没有架子鼓,都是用小军鼓改装的器乐,还有弦乐以及低音提琴等,都是用这些乐器去演奏,打击乐就加了沙锤。除了轻音乐队之外,1978年,广东省出现了最早的流行音乐场所,叫作“音乐茶座”。在最兴盛的时候达到了72家。广州为什么搞这种音乐茶座呢?是因为广州的广交会,当时外商来参加展会,晚上没有地方消遣,他们提出能不能搞歌厅一类的东西?晚上除了谈生意之外还能休息一下。在这个基础上,东方宾馆搞了“东方茶座”,组建了第一支轻音乐队在里面表演。包括后来的“广州罗文”“广州刘文正”“广州苏芮”“广州邓丽君”等歌手,后来很多歌手在全国有些知名度。像刘欣如,她后来去美国了。她是第一届羊城新秀歌舞大赛的冠军,被称为“广州邓丽君”。还有吕念祖,也是广州第一位登上春晚的茶座歌手,吕念祖被称为“广州刘文正”,他模仿台湾刘文正的风格。“广州罗文”是李华勇。还有很多歌手,都是在那里起步的。
大家开始知道,原来流行音乐是这么回事。我们第一次听流行音乐的时候很有感触,根本没想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音乐,因为我们从小听到的都是一些革命歌曲,有些小抒情都已经很不错了。像那种柔软的唱法,能够直接触动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音乐,是从邓丽君的歌曲中感觉到的。我印象非常深刻,最早的流行音乐就是邓丽君的几首歌曲,还是我偷偷翻录下来的,还不是原版。第一首就是《小城故事》,然后是《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来》等几首邓丽君的作品,那时的我被彻底征服了。所以邓丽君一直到现在,都被中国所有的歌手,包括唱摇滚的歌手全部认可,因为她当时对中国人整个审美趣味上的冲击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广州的音乐茶座中演唱的也基本上都是这种港台歌曲。但是,广州市文化局在当时对音乐茶座有限制。只能演唱一定数量的港台作品,必须演唱一定数量的国内作品,后来发展到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这个规定是很厉害的,它直接推动了广州很多原创作品的产生。由于当时有这样的限令,逼着大家搞创作。广州在1978年就出现了第一首原创歌曲,是由粤语演唱的,叫作《星湖荡舟》,由当时的陈浩光、王莉两个人演唱。现在广州正在搞的“麦王争霸”粤语歌曲大赛,我们选择了30首粤语歌曲的代表曲目,其中规定国内至少有8首,其他都是香港的作品。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香港粤语歌影响太大了,而内地的8首粤语歌中就有这首《星湖荡舟》,广州在1978年已经有原创音乐作品。
影响全国最大的一首歌曲就是《请到天涯海角来》,这是广东作品,在1982年时影响到了全国,歌曲比粤语歌曲产生影响稍微慢了一些。其实在1982年之前,广州音乐茶座中已经有很多的歌曲在流行,但是还不是影响很大。1979年,广州又发生了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就是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以前中国唱片的出版基本上是由中国唱片公司全部负责的,中国唱片公司总公司在北京、在上海和广州有分公司。我原来就是在中唱公司工作。我是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唱工作的,一直到1993年才调到太平洋工作,这两家公司我都工作过。
太平洋的出现是开天辟地的一件事。其一是地方性的音像公司出现了,打破了中唱大一统的天下。更重要的是,它引进了立体声技术。此前中唱出版的所有唱片都是单声道的,直到太平洋出现之后,才有了立体声盒带。太平洋最早做的专辑是朱逢博的专辑,叫作《蔷薇处处开》。这个专辑一开始批准的定位是香港以及国际市场销售,并没有批准在内地销售。但是,到了香港以后发现卖不出去。因为我们的录音概念、包括编配、录制的合成技术等,拿到国外一比较是很差的。投了那么多的钱怎么办呢?最后就把这些积压货打包给了上级部门,他们最后批准说可以在国内销售,这下子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在内地销售,马上就热卖。接着太平洋连续出了专辑,包括最早期的程琳、朱晓琳,以及东方歌舞团的郑绪岚、成方圆、朱明瑛等人,卖得都非常好。太平洋当时销售时,经销商背着麻袋找他们,麻袋里面全部是现金。因为当时没有支票,在银行不能转账,都是现金交易。所以经销商都是背着麻袋来买盒带。这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的一件事情,它把这个市场秩序打开了,这是太平洋的丰功伟绩,是他们作的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