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美国学者对中国女性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1年6月30日下午3:00~6:0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本部主楼201会议室

梁景和(主持人):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交叉学科的第三十二次学术沙龙活动,欢迎各位参加!今天我们邀请到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任教的李国彤老师为我们作《美国学者对中国女性研究》的演讲。李老师这些年主要致力于妇女史的研究,下面就请李老师介绍一下美国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情况。这次机会很难得,我们欢迎李老师。

李国彤(主讲人):

首先非常感谢梁老师对我的邀请,我今年有一个学术休假,可以回国待半年,很不容易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学习和从教经历。

我本人对妇女史一直情有独钟,当年我在北大历史系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妇女史感兴趣,当时老师就说,妇女史是一块处女地,只要努力做,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后来到社科院读的硕士,再后来就到美国加州大学专攻清代妇女史,在美国逐渐开始接触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就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任教,继续研究妇女史,主要教的课程是中国性别史。这个学校有对性别史研究的传统,在我之前有两任,一任是费侠莉教授,主要著作是《旺盛的阴:中国医疗史中的社会性别,960—1665》,是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去研究的;第二任是鲍晓兰老师,鲍晓兰老师主要是研究妇女移民的,我是在这个职位上第三位研究妇女史的。

梁景和:李老师,您在美国留学和从事妇女史研究这么多年,根据你自己的学习和从教经历,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美国研究中国妇女史的概况。

李国彤:好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美国研究中国妇女史或者说是性别史的概况。在美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分得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是要教通史的。学生做论文的时候可以专攻某一个领域,其中古代妇女史主要集中于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妇女写作与才艺;财产与地位;婚姻与家庭;身体与医疗卫生;空间与家;社会性别与技术;社会性别与族裔;社会性别与宗教等。

张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老师,您好!刚才听到您介绍的美国研究中国古代妇女史的情况,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近些年都出了哪些代表著作,这些著作是否有中文译本?

李国彤:好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史主要的代表著作,如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高彦颐教授的《闺塾师:十七世纪中国的妇女与文化》、伊沛霞教授的《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与生活》,还有Francesca Bray教授的《技术与社会性别: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结构》,Mathew Sommer教授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这里我强调一下,大陆的中文译本都翻译成中华帝国,其实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明清晚期。此外,还有Suzanne Cahill教授的《热衷求仙与占卜:中世纪的西王母》,这些著作代表了美国研究中国古代妇女史的新成果。

李慧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老师,您好!您刚才介绍的这些著作,有的著作这几年大陆已经出版,像江苏人民出版社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有的书,大陆还没有中文译本,您能对您刚才提到的这些著作简单评价一下吗?

李国彤: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应该说,这些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费侠莉教授的《旺盛的阴:中国医疗史中的社会性别,960—1665》是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讨论中国人的阴阳互补的身体观,强调任何人的身体都具有阴和阳的因素,男人是阳中有阴,女人是阴中有阳,从而弥补了西方所谓“单性身体”观念的不足之处。这对西方的“单性身体”观念是个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西方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Francesca Bray教授的《技术与社会性别: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编织》是从传统的纺织业方面探讨妇女是如何凭借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取社会认可并提升家庭地位的。Mathew Sommer教授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从法律的视角深入考察清代由性别比例失调等引发的“光棍现象”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冲击。如果大家对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清代社会比例失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本书对我们当代社会如何处理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Suzanne Cahill教授的《热衷求仙与占卜:中世纪的西王母》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考察唐代诗歌中男文人的“西王母主题”创作的社会心态,以及唐代宗教典籍对女性的表述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从我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不难看出,医疗史、科技史、法律和宗教等与社会性别研究跨学科相结合的新趋向。

姜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老师,您好!您刚才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研究中国古代妇女的成果,使我们收获很大,您能再给我们介绍一下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妇女的情况,以及有哪些成果吗?

李国彤:好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近代妇女的研究情况。20世纪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与性,妇女与劳动,妇女与国家现代性,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等几个方面。主要代表作品如Kay Ann Johnson的《妇女、家庭与中国的农民革命》,这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研究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的代表作。Neil Diamant的新作《革命化家庭》是2000年出版的,Diamant有机会亲自到中国查阅档案材料,从而发现城市郊区农村妇女是如何能动地利用婚姻法达到离婚和重组家庭的目的的。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已于2006年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超越了前者。作者以人类学者的身份连续十年回访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小村庄,因为作者本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小山村,所以对这个村子的村民进行访谈有一定的优势,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农民的婚恋观念的衍变,并从家庭空间的角度解释农民私人生活的变化。

近年来的力作以王政教授的《中国启蒙时期的妇女:口述与文本的历史》、胡颖教授的《翻译传奇:打造新女性,1899—1918》和Lisa Rofel 教授的《另类的现代性》为代表。三部著作分别从口述史、比较文学和人类学的视野,考察戊戌新文化时期、五四新文化时期和1949年以后中国妇女与国家现代性的关系。我想我们国内近些年在妇女性别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学者可以走进来,中国学者也可以走出去,双向的交流推动着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取得新进展。

黄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老师,您好,我是研究“文革”时期女性的博士生。请问李老师,是否了解韩启南教授目前还没有出版的《60年代的“铁姑娘”与女红卫兵》,韩老师的研究领域和我的研究方向接近,您能介绍一下韩教授的研究视角吗?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哪里呢?

李国彤:韩教授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有一些女红卫兵出现的暴力倾向,其实是一种人性的扭曲。“文革”时期母女关系不是一般的母女关系,而是一种紧张的母女关系,母亲都是工作的,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她使用的一些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大陆的一些档案、报纸和杂志等。

梁景和: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李老师给我们作了这场讲座,我们收获很大,虽然大家意犹未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再一次感谢李老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