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2月11日上午9:00~11:3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本部主楼201会议室
梁景和(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李城外老师。李老师现为《向阳湖文化报》总编辑、武汉出版社特约编审、咸宁学院兼职教授,曾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杰出电大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李老师在“五七”干校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城外老师为我们作报告!
李城外(主讲人):
首先,我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景和教授对“文革”史研究和“五七”干校研究的关注和重视,近日在梁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二届“文革史”学术研讨会上,他说虽然自己不是研究“文革”史的,但愿为此作出努力,文学院王家平教授也表示,要动员自己的研究生涉足“文革”史和“五七”干校研究。因此,今天我才有了一个向大家宣传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机会,也有了一个与同学们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如果说,高校文科研究生每每为选题难而苦恼,那么,今天,我可以为你们介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我接触了很多研究生,不知如何选题。虽然干校研究今天也许还是“冷门”,但将来一定会成为“显学”。作为历史学院和文学院的研究生,大多是80后、90后,也许过去从没听说过向阳湖,也许熟悉向阳湖文化名人的名字,却不一定了解他们曾经的干校岁月。
何谓向阳湖文化?让我们先看看它的历史。向阳湖“五七”干校位于咸宁市郊,原属咸宁地区咸宁市(县),现在属咸安区。咸安在全国最知名的地方,莫过于汀泗桥和贺胜桥。1926年8月,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攻克两桥,从此闻名遐迩,在全国乃至海外,很多人知道汀泗、贺胜而不知道咸宁(更不知道现在的咸安)。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1969年至1974年,原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到向阳湖劳动锻炼,其中包括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陈白尘、冯牧、郭小川、司徒慧敏、刘炳森、王世襄、周巍峙、罗哲文、金冲及、陈翰伯、王子野、周汝昌、范曾等一大批当代文化名人。在北京,一些重要的文化机构,如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总店等单位,大都是“连窝端”下放向阳湖。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写“将军县”红安的报告文学轰动一时,叫《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而我们咸宁则可以说,向阳湖是“六千个文化人同一片土地”。
大家可能都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他的散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篇《流放者的土地》,它将中国历史上的流放文人排了个队,读后令人心酸。文中谈到清康熙时代诗人丁介有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说的是当年不少风流名士、才子佳人被流放到东北和边塞,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剧故事。而“文革”时期的咸宁,可以说是“中华名士半向阳”。全国的“五七”干校那么多,咸宁的名士最多,下放河南息县的名人也不少,如钱锺书、任继愈等,但仍不如咸宁的名人多。
当年,咸宁干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驻校军代表全面领导,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咸宁干校总部设在甘棠,先遣队于1969年春到达向阳湖。1969年9月26日,第一批大队人马离京下放咸宁;12月19日,来了第二批;1970年5月18日,又下放第三批。建校之初,在咸宁高中设有中转站和子弟学校。此外,还在武昌金口、乌龙泉两地设有家属连,驻扎在汀泗桥的十三连(人民出版社)烧石灰窑,在双溪的二十六连(新华书店储运公司)挖煤。干校劳动主要是围湖造田,搞粮、油、肉、蛋“四自给”;同时搞学习与批判,有一段开展深挖“五一六”运动。一年之后,一批老弱病残约百余人转到鄂西北的丹江分校。干校初期是北京军区驻校军宣队主管,1970年6月2日,改由湖北军区军宣队接替。1974年12月底,咸宁干校被解散,合并于文化部另一所干校——原河北省静海的团泊洼(现属天津)。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汇集于咸宁的一隅,人数之多,密度之高,总览古今中外的文化史都是罕见的。人以名传,地以人传,向阳湖——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由于这批文化人的到来,令人刮目相看。我上个月去海南的儋州考察了东坡书院,目的是加深对“流放文化”与“贬官文化”的了解,并与干校文化作比较。苏轼去世前曾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有点反讽的意味,但对一个文学家而言,苏轼的传世之作均是在三个流放地完成的,其他古代文人也大都如此。因此,我们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咸宁幸”,向阳湖从此注定会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