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讲典籍,论孝道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几千年以来是“以孝治天下”,但是我们今天已经进入民主社会,进入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仍然要以孝治天下已经不是很合适,我的观点——以孝利天下。

虽然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但实事求是地讲,目前社会、家庭等很多方面已经显示出与社会不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会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比如,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社会生态环境畸形发展的问题(包括乱砍滥伐),涉及人性、人道、诚信的问题,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坑农害农的一些问题,以及现在媒体上常常出现的毒食品、毒大米、毒蔬菜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些专家提出,出现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可避免的,是有必然性的。我的观点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该是更文明、人的素质更高了,对社会的管理应该是更规范了,而不应该出现这么多让人类生存发展受到这么多危害的情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理性选择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一个根本趋向。

大禹治水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历史故事。大禹的父亲鲧用了9年时间去治水,他采取的是堵的办法,反而使天下洪水更加泛滥。在这种情况下,舜让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然后采取开凿河道、疏通水路的办法。

儒家经典里有一句话:“功,有一时之功,有万世之功。大禹治水者,万世之功也。”为什么后人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这么高的荣誉?孟子说:“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就是说,大禹治水是按照治水之道来治理的,所以实现了“天下平”。

大禹治水并没有认为洪水危害有必然性,而是设法避凶趋吉、趋利避害。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不是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没有办法,而是要选择如何去趋利避害、趋吉避凶。今天我们反思大禹,我个人认为还应该作这样的分析。

其一,大禹是顺应家道的大孝之人。《孟子》中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诗经》中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由此可见,在尧舜的时代,“孝”是选人、用人的首要因素。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时代都是奉行“以孝治天下”,在封建时代举孝廉,“孝”是孝顺,“廉”是廉洁。

我们一直说“六亿神州敬舜尧”。关于舜这个人,《五章本经》里有一句话:父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就是说,他的父亲冥顽不化,母亲很嚣张,兄弟象非常傲慢,父母和他的兄弟都想杀掉舜,但是“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舜年二十以孝闻”。舜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接替尧的,禹接替舜,如果禹不孝顺,不可能被舜选定作为接班人,说明他是一个大孝之人。

《论语》中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禹的父亲鲧是因治水不利而被杀掉,他在父亲被杀之后完全可以选择一个不去治水的职业,但是他选择了继承父亲的遗愿、遗志,继续治水,没有改父道,行父道而行。虽然他们父子两个在治水的方法上有“堵”和“疏”的区别,但是在治水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盐铁论·忧也》中有一句话:“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大禹作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所以他在沧海横流、猛兽横行的艰苦条件下,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父业,可以说他是孝绩天下。这是对大禹的第一方面分析。

其二,大禹是顺应天道的大智之人。大禹所处的时代是蛮荒时代,科技和生产力都极不发达,治理洪水猛兽是为老百姓做事,为天下人做好事,没有大志、不是大贤无法办到。大禹的治水过程和治水结果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我认为至少有三条。

第一,大禹治水使天下由沧海横流、人无居所变成了水患革除、人可居住,使天下人可安居乐业。这就是有德有功。

第二,大禹治水实行“疏通天下河道”的办法,事半功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成功。

第三,大禹治水改变了他父亲“堵水逆天”的错误做法,不仅顺应了自然规律,而且给天下人提供了一个如何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思想大本源。后来,我们的很多思想同大禹治水和他倡导的思路使人类走向新文明的关系非常大。

从此,人们更加懂得了人类的繁衍、生存、发展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逆天而行,必须顺时应势、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化危为机。这个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依然非常大,今天的人比大禹聪明得多,今天的生产力比他所处的时代发达多了,应该做得比他更好。其实不然,我们今天有很多事是逆天道而行的,很多事是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社会规律的。

其三,大禹是个顺应人道的大仁之人。大禹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比我们今天恶劣很多,但是他和老百姓齐心协力、深入实际、认真考察,不是他自己拍脑瓜决策——不像今天有的官员看人家那里盖了一栋楼,我回来也盖一片房;他那里挖了一个湖,我回去造一个园——而是和老百姓商量,实地考察,能够根据规律、根据实际去办事。

《论语·泰伯》中有一句孔子的话,“子曰:‘禹,吾无间然矣’”,也就是说,对于大禹,我(孔子)实在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孔子是儒家的鼻祖,他对历史人物有过很多评价。《春秋》是孔子著述的,他说过:我立于《春秋》,毁于《春秋》。《春秋》就是明大义、明天下的大是大非、大理,他的大义就是是非标准。按照他的标准,他生活的年代距大禹很近,比今天近很多,但是他也说,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我之所以以大禹开场,就是以古鉴今、以圣贤比今。老子有一句话:“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句话充满智慧光环,是一句哲言,我们以古之为鉴今。“读史使人明智”,研究历史使我们更聪明,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经验、什么是教训,然后我们可以把以后的事做得更妥善一点、更好一点、更完美一点。

西方有一句名言,“维系正常的社会运转需要四大支柱:法律、道德、媒体、宗教”。大禹的仁、智、孝实际上就包含在这四大支柱中的道德里面。“仁、义、礼、智、信”虽然各有各的定位,从总体上讲,又都统属于道德层面。因为总体的要求都需要符合人的道德规范,都需要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大禹这三方面都符合支撑社会正常运转的主要标准。

老子也认为“孝”很重要。“六亲不和,有孝慈。”对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我的理解是,“六亲不和”更显示出孝慈的意义。《孝敬著疏》中有一句话:“凡圣无有不孝也。”大禹孝,是大孝之人。古圣贤是大孝之人。

任何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必然同时根植于三种生态环境中,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从本质意义上讲,三种生态是互相关联着的统一体,一种生态的恶化,必然会形成对另两种生态的危害;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人文生态,人文生态决定社会生态,社会生态决定自然生态。因此,当今中国,拯救自然生态,首先当从改善人文生态进而改良社会生态开始。

当今的社会问题,我概括了三大方面。

第一,违背天道,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们今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各国都形成共识,共同关注、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自然环境恶化。它的根源是什么?从天道的角度讲,就是我们不能像大禹那样去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

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林业工人,那时候我们从育苗开始,然后让它木质化,再让它长四五年,30年后再种植。这期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有的官员、地方政府想的就是马上出政绩。中国人一直讲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现在有些地方不这样做,十年后我就不知道到哪去了,就希望很快让它绿起来,让上级看得见、摸得着,让媒体拍张照片,上网、上报纸、上电视,让大家一看:某某官员真能干。

这些树从哪里来?是在林区、山上挖的。在北方,几十年才长成16、17公分的油松,这些人为了“一夜成绿”“一夜成名”,不惜代价到山上挖树。而且由于气候、失水、土壤土质等因素,栽上去能够成活的比率不高。而且为了统一标准,就到好好的山上东找一棵,西挖一棵。不符合要求,丢掉,再去挖一车,拿回来符合标准了再种上去。今年的树死了,马上再去挖,再往上补。我把这样的行为称作:城市“一夜暴绿”,林区“一夜暴死”。

什么是森林?搞林业的都知道,森林不是指树,树是森林的主体,森林的科学解释是,树木、草、乔灌,包括其他的植物、药材,微生物、飞禽、走兽都属于森林的概念。为什么野生动物出了问题是由林业部分管?正是因为野生动物是属于森林的范畴。现在很多城市都到林区挖树,挖一车一车的树,甚至为了一棵树把周围其他的树砍掉。坑挖了、水土流失了、植被破坏了、动物不能生存了、微生物环境破坏了。

这种城市绿化,不是造绿,而是造孽。有些官员就为一己私利,违背天道,违背自然,他的道德水准、官德、政绩观是非常龌龊、可悲的。国家对于这样的官员也无可奈何,因为老百姓不可以去偷砍乱伐,但是官员挖树是有手续的,他可以挖,这就有点“州官放火无语,百姓点灯不行”。

前几天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是关于一个外国人的事情。我们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被毁坏了一些,他带着他的妻子在那里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热带雨林再造的科学难题、技术难题,终于成功实现了雨林的再造。不久前,他就去世在他所建造的热带雨林,他的坟墓就建在那里。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候,我感觉节目做得很好,但让人看了以后也很沉痛,一个外国人为了中国西双版纳的雨林再造把生命都献出去了,而我们的官员却是在挖树、砍树,这样制造政绩,可取吗?

破坏自然、违背天道已经给我们当今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历史允许人犯错,但是我们不能不断地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年,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清算。太行山是深山区、林区,“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句口号,“腰必一把斧,一天七块五”。腰里每天有一把斧,每天可以挣七块五,那时候最好的工每天才挣九分钱、一毛钱。所以,现在很多东西确实应该清算。

我在北京一所学校讲课的时候,有一个“两地走”的研究生(他在国内学一段时间,再到国外学一段时间),他跟我说,我们中国的先贤古圣不懂环保,没有环保的理念。我说:你说错了,我们中国古代最大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首先是天,其次是人。孔夫子判断一个人是仁还是智,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先贤古圣评价一个人,把是否热爱山水作为一个是非标准。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从官到民几乎家家都有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天地是第一位的,敬天地、敬畏自然是中国境界很高的一个理念,也是很先进的信念。《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最小的,天地对人是有制约的,人要敬重天地,法天地、法道、法自然。这一敬、一畏、一法意义非常深刻,它的核心就是尊天道。

《孝经》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并没有首先考虑人,并没有先敬人、敬亲、敬长,而首先考虑的是人和自然、人和天地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然之子、天地之子。这是中国《孝经》和古代先贤圣哲的基本看法或者一致看法。如果你砍一棵树、杀一个兽,是在它成长的时候,你就是不孝之子、你的行为就是不孝之举。中国的先贤古圣在对待自然、对待天地、对待环境的问题上,是放到孝道的高度来对待的。也许有人会说,我随便挖了一棵树、砍了一棵树就是不肖子孙,怎么可能?我今天讲孝道,自己也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如果砍树就是不肖之举,所以我就很“不肖”,我自己承认我也是不肖子孙之一,我也做了很多违背天道、违背孝道的事情。

孟子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就是说细密的网不要放到水里,否则鱼鳖就会被吃光。山林树木的生长是有规律的,它生长的时候,你不要去砍伐它,这样木材才能有序利用。《森林法》立法的根本思想就是实现有序利用,和现在我们提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道理。

孔子曰:“启蜇不杀,则顺人道;放长不折,则恕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大体的意思是,动物也好,植物也好,它正在生长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砍伐它、杀它,这是顺人道的。我们知道,孔孟之道,忠顺而已,“仁”是它的核心,把爱物、把树木的生杀砍伐都放到你是不是尽人道的高度来理解。

我当时问这个学生:“我讲的这些,和外国的先贤圣者比较,中国人怎么样?”他说:“我无言以对,确实不知道这些。”我说:“这不怪你,希望你走出国门以后,去宣扬、宣传我们这些先贤古圣,他们是如何对待自然,对待环境,对待树木、植物、众人的。”他说:“我再走出去会理直气壮。”

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理念、执政理念、民生法则,说到底官也好、民也好,最根本的是丧失了孝天地、法治人,违背了天道。如果民众、官员、学生都懂得了和天地自然如何相处,把这个最大的“孝道”确立好,社会的发展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社会最缺失的是“孝天之德,顺地之义”。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缺乏的一种理念、一种道德。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说君子的功名事业,如果是后代不孝的话,不超过五世、三世,很快就会完蛋。历史上所有短命的王朝,没有一个是讲儒家思想治国的,没有一个是讲仁义道德的,更没有一个是讲孝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是不讲孝道的。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讲到秦始皇,讲得很好。秦始皇和他母亲的关系、家庭的关系与他后来的残暴有很大关系,这里面的核心就是缺乏一个字——“孝”。

第二,违背人道,社会问题愈益凸显。近些年,经常出现被国外、被媒体抨击的一些事情,如蔬菜农药超标、毒大米、毒水果、毒鸡蛋、毒酒等,山西的假酒还能毒死人,还有拐卖妇女儿童,2009年、2010年的毒奶粉事件等。类似的事情很多,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从孝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中央电视台报道,有一个女教师非常爱美,她的衣服每天必须要用电熨斗熨得整整齐齐。但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她的熨衣架竟是她的学生。她挑了一个和她身材差不多的女学生,让学生穿她的衣服,她在学生身上熨,最后把这个学生熨伤了。这个女教师很爱美,但心灵很肮脏,很恶毒。我们看过电影《黑太阳七三一》,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平房搞活体实验,把中国人、白俄罗斯人、朝鲜人抓起来搞活体实验,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马路大”,就是原木。这位女教师太恶毒,她怎么能把自己的学生当作“马路大”对待?可悲!

关于毒奶粉,原来我以为只是个别企业生产,后来才发现不断有媒体曝出,很多奶粉、牛奶都有问题,好多饼干、糕点有问题,包括我们吃的肯德基、麦当劳也有问题。我们一直说,企业发展要有企业的灵魂。企业提供给社会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比较起来,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灵魂——精神产品。你这个品牌是货真价实的,然后才是物质产品。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易经》里的一句话。做人一要讲仁、二要讲义。对照我刚才说的两个例子,做那种事的人既不讲仁,又不讲义,他们算人吗?这样的企业有仁道、有灵魂吗?有灵魂也是肮脏的灵魂。这些人、这些企业是“心无孝道,行无孝迹,事无孝果,丧失人伦,为所欲为”。他们的心里没有孝道,更不可能有孝的行为,哪有孝的结果呢?!所以,他们是丧失人伦的人(企业),为所欲为,没有什么不敢干的事情。

孟子曰:“汤一征,自葛始。”汤是成汤,是古代的圣贤。他最初的征讨是从葛伯开始的,葛伯和汤是邻国,葛伯不祭祀,不做善事,很多事情让人们怨声载道。成汤的心很仁慈,派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祭祀?他回答说:“我没有祭祀的牲畜。”成汤就把牛羊给他送过去了。他就把牛羊杀了,吃了,还是不祭祀。成汤又派人问他,你为什么还不祭祀呢?他说:“我不会种地,没有粮食吃。”成汤就派老百姓给他种地,让老弱病残、小孩给种地的人送饭。葛伯把送饭的人手的饭抢过来吃了,还有一个小孩由于不给他饭,他把小孩给杀死了。这一下不得了,天下共怒、人神共怒、百姓愤怒,要求成汤征讨葛伯。

在古代杀一个儿童,就是不人道,天下人要求成汤去征讨他。今天,这么多人在残害我们的儿童,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了?基本上是“有措施,很软弱;有效果,不明显”。我们和古人比,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态度大不一样。我认为:“兽秉人性知义,所以羊羔知跪乳;人秉兽性则凶,故有杀人恶魔头。”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2004年3月13日~15日,用铁锤把4个同学一一杀死,然后把他们装到四个大衣柜里,自己逃跑了。最可悲的是他落网以后仍不知悔改。他的辩护律师后来在网上说:“这个人冷漠得太可怕了,他没有一句向被害者道歉的话,他很坦然,很无所谓。”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周礼》中说:“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至德,你得仁义;敏德,教你如何做事。第一是如何做人,第二是如何做事。孝德,居家、办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必须以孝为本。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马加爵上不尊亲,不仅自己受辱,也给家里带来耻辱,他最后被枪决了,他还可能养他的父母吗?三不孝,他一人全占。《礼记》中说:“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自己不辱身,不给自己的家长、父母带来羞辱,这才是孝。

孝道的教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太重要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培养青年,培养学生,如果他很有才能却无德就很可怕。

“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是我认为,“百教孝为先”。我举的毒奶粉事件、马加爵命案,一方面说明少年儿童受到身体伤害,另一方面说明少年儿童得不到道德特别是孝道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环境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个人认为是很可怕的。

第三,违背家道,家庭问题正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什么是家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柔、姑慈妇听。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这是《左传》里的一句话,这可以说是对中国家道的一个定位。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古人,但是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具有合理的一面,具有积极意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关于信,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建设诚信社会,因为我们的诚信出问题了。孔子说“民无信而不立”,实际上“人无信也不立”。还有“泛爱众”,不仅爱自己,爱家长,还要泛爱众。

在这里,我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中国过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建设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农村正在推广养老保险,但是毕竟我们是不发达国家。

我们搞过一个片区的联合调查——就农村养老问题,发现很多人从农村迁到县城、县级市,县一级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但是农村的人口中,年轻人、中年人减少很快,因为他们迁走了。这些人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城市打工,供子女上学。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很少有人顾及家里的老人。

占我们调查总数的比例差不多一半的一批老人,几乎一年也见不到自己的子女。他们大多70岁、80岁了,最小都60岁了,一切靠自己,病了、累了、受伤了时,基本没有人问津。有一个老人不知去世多长时间了,才被人们发现。是同村一个老人偶尔去他家找他,想到很长时间没有见他,他是不是病了?去了才发现这个老人已经去世了。

还有一位老妇人,80多岁,她在青年时期就守寡,供子女一个一个上学、就业,嫁女儿、娶媳妇,给他们看孙子、看外孙,当这些儿孙们都从农村走到城市以后,这个老人没有人管了。自己年迈无力,身体多病,几乎失明了。为什么失明?哭的。后来痴呆了,就这样默默无闻、破衣烂衫地去世,走完她悲惨的一生。像这样的事在农村不少。

还有些年轻人自己住好房子,把老人从好房子里赶出去,不管吃、不管穿。《论语》中有一句话:“孝,善事父母者也”,就是应当给父母做事。《太平经》中有一句话:“人生一子,父母常得其乐而不饥寒者,是孝贤之子。父母老无所依,谓之不孝。”《孝经》中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你自己谨身修己,想办法挣钱养活父母,这才是最基本的孝道。

二是老人住房问题十分突出。在农村,子女进城、孙子进大学(就业),好一点的房子,或者是新房,常年锁着,过节或者偶尔子女回来住一住、媳妇住一住,老人却住破房、住旧房、住祖宅。每年县里、乡里、村里干部在下大雨时,就到家里帮老人们支一支、顶一顶房子;下大雪时,看一下房子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压塌。

三是年轻的逍遥,年老的种地。60、70、80岁的人种地,子女在外面打工。这里面确实有些老人甘心情愿种地,但是老人已经年迈了,就算他们愿意去种地,子女们该让他们去种吗?他们该去享清福了。最可气的是,我们调查的时候问一个人:“你有十几亩地,让你父亲、母亲、叔叔、大爷等给你种地,他们都老了,能种好吗?他说:“你不知道,我要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发挥余热,对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人真是牲畜一般。

四是啃老族、月光族、蚁族,“三族”导致老人难。在这里面20~30岁的失业人员,也就是80后、90后情有可原,就业压力不能完全怪他们,但是四五十岁了还让老人养着,良心何在?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今年和我同龄,因为游手好闲被所在企业开除。他做了两天小买卖,没有做成就回家了。一开始在家里玩收音机,后来有了电视就看电视,有了电脑、手机就玩电脑、手机。大伙跟他说:你这么大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老这样。他说:“我上靠老,下靠小,人活一辈子不就是这样吗。”

孟子有一句话:“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耻之心,非人也。这个人四五十岁了,自己又没病,还可以去找一些工作干,竟然说“上靠老,下靠小”,根本无羞耻之心。曾子说:“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就是说,自己想办法去劳动、挣钱是为了爱自己的父母。“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就是说,你准备好老人的吃的、花的,你才算孝顺子孙。

孝道里还有一个观点:“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这个人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是父母拿回来的给他吃,孩子拿回来的给他吃,都是他的。曾子说:“孝,利亲也。”什么是孝?你做的事就应该是帮助父母、有利于父母、有利于长辈的。孟子有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像这样的人,自己的老人都不养活,怎么能去帮助别的老人,自己的孩子都不关心,他可能去帮助别人的孩子吗?

蚁族是应该肯定的,虽然从孝道的角度看有一点问题,但他们是弱小的强者。

我比较反对“月光族”。他们的口号是“有钱花光,身体健康”。只顾自己,不管老人。有一个人,家里兄弟姐妹五六个,供他上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是一个大公司的白领,月收入1万多块钱。父母有病了,姐妹们说:“你在北京,找一个医院给父母看病吧。”他说:“贵医院我们住不起,人家开的药我们买不起。”“多少钱?”他说:“2万~3万。”姐妹们说:“我们卖房子吧。”他说:“你的房子多少钱?没有我的一身衣服贵。”他家里的人听了他的一番话都潸然泪下。你自己把家里的钱都花光,自己名牌挺着、西装革履,当你的父母得病时,一点感恩、报恩都没有。

五是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前一段央视报道,一个媳妇结婚以后由于和公婆不和睦,要求她丈夫把父母杀掉,结果真的把父母杀掉了。从电视上放的画面看,两个人一点愧疚之心、悔过之心都没有。

六是子女尽孝养体而不养志的问题,也就是缺乏精神赡养。孟子说:曾元养曾子,是养口体;曾子养曾晳,就是养志。孝,一个是孝敬,一个是孝顺,只有孝敬不行,还要有孝顺。但是,现在有人只是给父母吃的、喝的,很多家庭谈不上精神赡养。孔子讲过一句话:“今之孝子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如果你那就是养,犬和马都能养,如果你不敬的话,你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据专家调查,由于缺乏精神赡养,现在的老人多数是闷死的,他们不一定身体真的有病,是郁闷而死。对人来说,疾病的痛苦未必是最大的,苦闷、孤闷、烦闷才是最大的痛苦。

前面讲到孝,什么是不孝?“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懒惰,不顾养活老人。“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赌博,对弈,好饮酒,这是二不孝。“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只管自己的孩子、老婆,这是三不孝。“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给父母带来耻辱、羞耻,使父母受到伤害,四不孝。“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像马加爵,就是大大的不孝子孙。

赵岐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是说,家长说的,不管对不对,你都听,这不行。家长说得不对,做得不对,你必须要建议他不要这样做。古代也有谏议大夫,一个国家再混乱,有七个能给国君提建议的人,这个国家就不会灭亡。“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庭贫困,就是依靠老人,不出来做事情,是二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说到这里,总结为一句话:“好一个孝字了得!”

最后我用一首诗结束我的报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希望天下多多出孝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