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学会身心养生
在线阅读 收藏

让人生得以圆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一生。什么是心态?我认为就是心灵和肉体的状态。古人说最大的养生之道在于精、气、神合一,其实心态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精、气、神。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做“病由心生”,还有一个词叫“病从口入”。“病由心生”说得对不对呢?现在的生命科学已经证明了它的致病机理,这个致病机理就是紧张荷尔蒙分泌异常导致我们得各种疾病,临床慢性疾病百分之百跟心态有关。

什么是“紧张荷尔蒙”,究竟有哪些荷尔蒙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人处于积极的心态,日本人叫“利导思维”,大脑里产生的荷尔蒙是不一样的,这种荷尔蒙一般是以内啡肽的形式存在,当然最好的一种荷尔蒙是贝塔—内啡肽,所以积极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产生快乐荷尔蒙,而消极的心态产生的就是紧张荷尔蒙。研究发现,快乐荷尔蒙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而且它的镇痛作用是自然界的10倍。特别是信念和信仰,能够产生强大的快乐荷尔蒙,一个非常有信念和信仰的人,是打不垮的,你越折磨他,他的信念越强,他大脑中的快乐荷尔蒙就会分泌得越旺盛。快乐荷尔蒙对人体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

为什么讲身心养生呢?大概半个月前我在北京看到一份报纸有一个统计,统计我们中国的成年人(就是18岁以上的),17.5%有精神障碍,17.5%就是1亿多人,这个数字是十分吓人的。因此,调动快乐荷尔蒙就是身心养生的一种好方式。

下面有一组实验,很有意思。日本有一个博士研究水,研究了大概15年。他把江河湖海里的水取来装到容器里分组,一组水是对照,什么都不干;另外的两组水,对其中的一组水说好听的话,如“我爱你”;对另外一组水说“我恨死你”,或者说“我宰了你”。对一组水说好听的话、积极的语言,另外一组水就说消极的话,或者是用文字也可以。然后把水冻到零下40度,拿出来放到冰箱里,对这些冰进行特殊的影像处理,通过影像处理就得到了水分子结晶。这些水分子结晶显示,说积极语言的那组水,水分子结晶特别漂亮、很规则;说不好听话的那组水,水分子结晶就显得很凌乱。由此证明,水也能对积极和消极的东西有不同的反应。

人体的营养成分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水,婴儿出生的时候水占了体重的85%,到了青年时期大概是70%,到了60岁之后只占60%到65%。所以老了之后皮肤会长皱纹、会显得苍老,跟水分丧失是有关的。既然人身上60%以上都是水,那么我现在表扬你,对着你说好话:“小姐,你好漂亮”,“这位先生,你好帅”,你的内心会感到舒服。如果别人过来指着你的鼻子骂你,你会感到很紧张,或者心跳加快、愤怒,你会反击,会感到不舒服。从上面水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点道理。水都能听得懂人说话,所以我们走到哪里还是要多说一点积极的语言,不要太消极,特别是对小孩子的教育,因为他80%都是水。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养心。古人说精、气、神合一是养生之道,精、气、神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养生最核心的就是养心。那么什么叫精、气、神?古人说的“精”有先天之精,还有后天之精,不管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是在说人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精”就是指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气”就是我们身上的血液循环、内循环,它是营养物质的运输系统,古人说“气推血行,血随气走”。“神”应该就是神经系统,就是所有的心脑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什么呢?它指挥着我们的营养物质和运化系统。精和气是谁指挥的?物质系统和运化系统是指我们的身体,而“神”指的是心理,所以是身心双修、身心合一。

《黄帝内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心者,君主之官(它是个“皇帝”),神明出焉(它指挥着我们身上所有的系统,神就是从这里面出来的,指挥系统就是从这里面出来的)”。所以精与气受心的主宰,心指挥着我们的精与气和在体内运作。所以,如果心情不好,我们的营养物质和气就有问题。《黄帝内经》就认为七情会影响五脏六腑,一个人经常发脾气,就容易伤到肝脏,我们说这个人的肝火大;大喜就会伤心,所以不能大喜大悲;恐就会伤肾,思就伤脾,悲就伤肺。《黄帝内经》的描述以现代的医学证明,它依然没有错。所以我们身心是互动的。

从《黄帝内经》再讲到佛学,佛学也讲修炼——明心见性。为什么叫明心见性呢?最后一定要开悟,悟到人的本性。其实它说的就是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释迦牟尼在成佛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奇怪,奇怪,奇怪,世人皆有如来德行(就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跟我一样,都有如来德行,都是佛),为何不能正得(为什么大家不能像我这样突然觉悟呢)?他最后总结了4个字,皆因“妄想执著”,因为有太多的妄念和执著,所以人局限在自我的经验、自我的思维、自我的逻辑之中,无法突破。如何唤发本性呢?佛学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叫做方便法门,就是你要觉悟,世上相“皆属虚妄”(一切相都没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儒家讲要虚心,“虚其心,实其腹”,只有虚心、只有谦虚,才能长学问、才能学到东西。我们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觉得自己不够,这就是一种空。我们再去学东西,这就是在“空”的基础上的一种“有”。所以佛学到了中国就变了,变成了禅文化,我们叫禅修,或者坐禅。修禅的人说,世界上所有的方法都是方法,就是你要去开悟,你要觉悟什么方法都可以,所以叫做“万法皆是法,法无定法”。但是“万法归一”,不管什么方法,最后都得归宗,归到一上面,归到空灵之中。用禅的话说叫做“一心一意即为禅”。

可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念,有太多的执著,所以注定了要吃无数的苦。孔子说,人怎么才能觉悟呢?可以通过三个方法,第一种叫“生而知之”,那叫天才,就是他一生下来就明白,这种人很少。第二种叫“学而知之”,就是我不懂,我不是天才,我可以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改变自己。我认为这种是最明智的,成本最低。还有一种方法叫“困而知之”,你不觉悟、你死不悔改,生活来惩罚你,让你生一场大病,或者让你突然失职,或者突然把你打到牛棚,等等。总之,生活会给你一个打击。所以我们经常说:困难是菩萨,疾病也是菩萨,困难就是机会。所以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心一意,“一心一意即为禅”,你只要一心一意干任何事情,都能把自己的身心修炼得合为一体。

我们再看看道学的道理。道学的修炼方法就是性命双修,性命双修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实际上是一回事。道家认为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最后把精、气、神还到一种虚空之中、一种虚灵之中。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唤发人的原神,我们叫做潜意识,能把自己的这种潜意识或者原神调动出来,这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这就是佛所说的本性。

身心双修最高的境界就是如何把自我的本性唤发出来。人的本性是不生病的,人生病是意外情况,人不生病才是正常情况,我们现在把这个正常的看成异常的,把异常的看成正常的。所以张三丰修炼到100多岁的时候发出感慨,他说:“畜生倒有千年寿,为人反不悟长生。”

再来看看医家。医家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什么叫“上医医国”呢?我的理解是,高明的医生可以让整个地球与自然达成和谐,人与人达成和谐,这叫“上医医国”。所以他讲的是治理好整个大环境,“上医医国”是一种大情怀,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大情怀,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能够治这个,能够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调适到一流,让大家不生病。什么叫“中医医人”呢?医的是你的心,佛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就是我的法力很大,但是没有缘我也不度你。什么叫做缘呢?你首先要想改变自己,你又遇到了能改变你的人,这就叫做缘分。下医才医病,治病是小意思,雕虫小技,很容易,这其实也是讲我们人的身心合一。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脑科学。现在的科学研究,确实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对大脑和大脑神经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这个动物具有爬虫类的原始脑,又具备哺乳动物的猫狗脑,同时人还具备这两类动物没有的脑,所以才叫人,就是新皮质层。人还长了一个大脑,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各自的功能还不一样,左脑和右脑中间有脑桥,有1亿根以上的脑桥在连接左右脑,左脑和右脑的分工完全不一样。左脑叫“今生脑”,就是你这辈子活到多少岁,就有多少年的经验。它是知性的,所以它储藏着知识,它有理性推理能力,有思考能力,有判断能力,还有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它还主管语言、五感,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右脑叫“祖先脑”,人类的历史大约有500万年,我们的右脑就储存着500万年的信息。所以右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它主管我们的潜意识,同时它还跟宇宙有一种共振共鸣的机能,演算功能非常强。

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左脑活动的时候,因为它太强大了,中间的脑桥就关闭,它不跟右脑连通,所以一般的人做事就是靠左脑。左脑开始运动、思考,右脑就停顿。只有当深度睡眠时,左脑完全不思考的时候,我们的右脑才可能活动一下。问题是现在深度睡眠的人没几个,所以右脑基本上是没有机会活动的。

如何开发右脑呢?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时刻处在快乐、积极的情绪中。我们在快乐的情绪中,同时又忘记所有的概念,然后又没有所谓的逻辑思想,安安静静地坐着,右脑就开始活动。左脑抑制得越久,右脑的活动机会就越大。美国的一个神经学家在研究人的神经回路的时候,发现了人的大脑有一个现象,就是人在冥想的时候,大脑右边的注意力联合区会通过视丘刺激海马体,在右脑形成一个神经回路,形成这个神经回路之后就阻绝感官和认知系统的神经信息。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完全忘记了,也看不到了。渐渐地不流向辨向联合区,然后当沉静和兴奋系统同时处于激化状态时,下视丘的强烈神经电流会迅速通过边缘系统,传向注意力联合区,使该区产生高速作用。于是,通向辨向联合区的神经信息瞬间被阻滞了。一旦右脑的辨向联合区没有信息传入时,人们会失去辨识方位的能力,这时候你就没有方向感了。这里有科学的解释。当这个感觉被剥夺之后,它唯一的选择就是变成没有空间感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心灵进入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空无境界。这就是佛修中的空,这就是道家修炼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虚无。这时右脑才会活动。当真正让你的左脑在无为的状态时,你的右脑将无所不为,什么都做得到。

从现在的科学,到佛学、道学,再看我们医家,其实它们讲的是一个道理,就是身体和心灵的不可分割性。

马斯洛也有一个理论,叫“人类需求五层次”,说我们人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佛家的修炼、道家的修炼、儒家的修炼,我们会发现一个道理,其实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我的理解是人要唤发出本性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是那么完美,都是那么无所不能,但我们就是唤发不出来。如果把它唤发出来,就能够完全把本我找到,把那个冥冥之中的元神找到,这时候我们的心灵可能才会更为安定。

现在大家都生活在非常紧张的节奏里,我们已经忘记了很多很宝贵、最根本的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们现在活得都比较累。哪儿累?是心累。因为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比如说我大学刚毕业,就想明天有一幢别墅,还有一部奔驰车,还要有漂亮的老婆,然后儿女成群。你才二十几岁,刚踏入社会,什么都不知道,你能承载起这一切吗?

人生的舞台是有限的,别说人生的舞台,就是地球也是有限的,容不得一个人不转弯,一个劲地向前跑,你总有一天会跑得没有路。画家有那一天,音乐家有那一天,任何科技界都有这一天,人有无法超越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到达了顶峰。所以《易经》开篇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最后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它在讲世上的万事万物,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一块石头,首先每一个物体、每一个人都要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叫定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才能谈下面的事情,“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你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跟你相同的人,相同的气场,你把他们聚到一块儿,这样就会大吉大利。所以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最幸福的人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定位的人。

人永远是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你选择错了,你怎么努力都是一个负的力量;如果你选择对了,你再努力,它才是一个正面的力量。心态也是一种选择,有消极的心态也有积极的心态,你是选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所以我们说养生养什么?养心。心怎么养?觉悟。怎么觉悟?尽量发现自己的本性,要是实在做不到,我们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每一天。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幸福?太容易了,享受它,享受就是幸福。享受幸福,活在当下。

我们从对水的研究,到佛、道、儒,到我们做的游戏,再到马斯洛所说的五个需求层次,我们所有的这些最后的指向,终点都是一个,叫做身心双修、身心合一。所以我说精、气、神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最后再跟大家讲一个细胞使命学说。这是我们的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的时候发现的。研究树的时候,给树拍照,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所有的树在冒芽的时候,它外面都有一个光晕。科学家想,它为什么会有一个光晕呢?这代表着什么呢?然后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所有的植物细胞在生长的时候,这个细胞一旦生长出来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科学家把这种明确的目标叫做细胞的靶向性。当树叶长满了光晕的时候,把这个光晕填满了,这个树叶就再也不长了,然后这个树叶就会慢慢地衰老,到后来枯萎,最后凋谢、死亡。所以科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做“细胞使命”,就是所有的细胞在它出来的时候都是有使命的。

人类目前所不了解的事物实在太多,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有2%,还有98%的光人眼看不到,X光看不到,红外线、伽马光、伽马射线也看不到。人所能看到的空间只是三维空间。对于这个地球,人所不知道的就更多了。你说宇宙有多大?宇宙有没有边?宇宙有顶吗?外星有人吗?外星有生命吗?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震的时候,地球发生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似乎都回答不上。人往往就喜欢自以为是,这种自以为是用佛的话说就是妄想、执著,盲人摸象,各个还言之凿凿。所以细胞使命学说说: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它会指挥着我们的行为。所以中国有一个说法叫“心想事成”,你只要真的想,事就可能成。

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相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人生。今天下雨了,有人开心,有人不开心,明天下雪了,有人高兴,有人忧伤。总之,很多人在跟自己过不去,有的人在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为什么我们有的人生这种病,有的人生那种病。我们不禁要问:冥冥之中,茫茫大地,什么东西在决定和主宰着这一切?我们问天问地,问问自己,我们的心在哪里,问问我们的心理,问问我们的精、气、神。同样,养心养生,总结起来,就是哭着过也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不如笑着过一天。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想想,它只是人家起的那个名字,它其实叫机会,它其实叫菩萨,它在成全你。遇到再大的打击,其实都是对你的修炼。所以人的得失不要以外在的物质影响我们的内心,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真的应该安静下来,静静地享受生命,活在当下。

再一次告诉大家,身心是一体的,我们的细胞是有使命的,潜意识是可以调动的。如果你关爱自己,你也关爱他人,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语言去对待自己。如果你爱护自己,就不要忧伤、不要愤怒、不要抑郁,每天阳光一些、开朗一些,疾病就会离我们很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