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到底和战争有什么关系呢?四大名著中,至少三大名著和战争有关系。比如,《三国演义》里脍炙人口的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英”就是指刘备、关羽、张飞。这个我们小时候看走马灯很过瘾,但是到最近这两年我才看出一点名堂来。通过“三英战吕布”的故事罗贯中到底想说什么?这个故事比较简单。首先是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把十八路诸侯打得一败涂地,出来一个打一个,骑着赤兔马,拿着一支方天画戟,英勇无比。董卓这个大坏蛋,不把他的干儿子搞掉,这个虎牢关就进不去,但是大将都没有怎么办?没关系,小兵出来。当时,关羽是马弓手,张飞是步弓手,都是无名小卒。关羽一出马,就打赢了华雄;然后张飞一出马,跟吕布大战一百回合。我想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排名,吕布绝对是独一份,虽然张飞的武艺比他们欠缺一点,但是张飞爱玩命,光脚哪还害怕穿鞋的?吕布的身份娇贵,哪能跟他一块死呢?所以吕布即使比他强一点,但也一时很难把他拿下,打了一百回合,张飞是慢慢不行了。关羽上去了,关羽拿青龙偃月刀又打了八十回合,三个人就这么打。最后刘备看出时机来了,哥俩基本上跟他打都是平手,我生力军一上去,吕布就顶不住了。
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可能忽略了一个小问题。吕布拿方天画戟,张飞拿丈八蛇矛,关羽拿青龙偃月刀,那刘备拿什么呢?双股剑,真正打仗耍双剑是没有用的。刘备六尺七寸五分骑在马上,那个剑最长三四尺,再长就耍不动了,这么短的剑你刺得着吕布吗?为什么吕布怕他呢?关键是刘备有一个绝招,大家可能忽略了刘备会射箭,刘备在打黄巾军的时候,就弯弓射箭把敌将射到马下了,赢了这一仗,这是他牛刀小试。但是还有一次真露脸的时候,就是在皇帝面前许田射猎。刘备拿着弓和箭“唰”一下射到一只兔子,兔子多小啊,跑得多快啊,一箭能够射到兔子说明刘备弓马娴熟。大家提起刘备的时候都会想,他不就是一个打草鞋卖草席的吗?不就是一个落魄王孙嘛!但是他一起兵就会骑马射箭,这说明这小子有贵族身份,小时候真学过孔夫子的“六艺”,否则他一个农家小子怎么可能会骑马!
吕布的武艺非常高强。武艺高强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眼光特别锐利,一瞄就知道这个家伙会不会武功,内功外功怎么样,长兵器、短兵器、暗器用得怎么样。他知道刘备有些阴,拿着两把剑在那里忽悠,指不定什么时候我和关羽、张飞打得正火热的时候给我来一个冷箭,所以方天画戟往脸上一晃,吓得那哥俩赶紧到后头去了,跑了,不打了。“三英战吕布”就是这么给赢了。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看《三国演义》,看到现在品出一点味儿来了,有时候半夜三更看到拍案叫绝,就心里问,罗贯中老先生你是不是这么想的?然后替他回答,八成是,不然的话吕布绝对不会怕一个使双股剑的刘备。
《水浒传》也描写了很多打仗情节,如“智取生辰纲”,可能大家也忽略了一些很小的仗,就是晁盖刚刚劫了生辰纲,被官府发现要抓他的时候,他要逃了,公孙胜、刘唐等跟着“阮氏三雄”落荒而逃,七八个人居然能在石碣村把500个官兵和200个差役打得大败。这就给咱们一个启示,就是像游击战这样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晁盖那一帮虽然加起来也就十来个人,但是占着“地利”,对芦苇荡很熟悉,诱敌深入,把官兵引到里面火攻,芦苇一碰火就着,下面是水,不是淹死,就是烧死。所以在很小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很高的智慧——战争的智慧。
《西游记》里有一个故事,也蕴藏着高深的智慧。话说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走到盘丝洞。孙悟空碰到七个蜘蛛精,怎么办呢?他没有打,就是看着那七个蜘蛛精在那里洗澡,他变成一只老鹰“唰”一下子把女妖精的衣服抓跑了,回去就跟唐僧说:师傅咱们走吧,安全了。猪八戒说:你从哪里来?你是从当铺来吗?怎么一下子就抓一大把的衣服呢?孙悟空说:如此这般。猪八戒说:那怎么行呢?你这猴哥见到妖精不打。孙悟空说:打什么呀?孙悟空有一句名言——逢打三分逼。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最高智慧。孙悟空的责任不是打妖精,而是保唐僧上西天,杀敌不是战争的目的,制伏敌人、降伏敌人、逼迫敌人按照我的意志办事,这才是战争。猪八戒一听觉得有便宜捡了,这七个小妞在那里光着洗呢,等我去。孙悟空说:你去干吗?他说:你不能留下后患啊,咱们上西天取经,还要回来经过这里。猪八戒也有名言——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孙悟空说:如果是你的话怎么办?猪八戒说:看我的,老猪把她们收拾干净。孙悟空说:那好,你去。这样猪八戒就去了,去了以后,被打得鼻青脸肿,便宜没讨着就回来了。像这样的细节就包含了《孙子兵法》的智慧。
或许有人会说,那《红楼梦》没有战争吧?我说,恐怕你又看走眼了。贾家祖宗是干什么的?凭什么封侯封公的?就是打仗。所以《红楼梦》的背景也少不了军事和战争。贾宝玉的小侄子贾兰才六七岁还射箭呢,人家问:你在干什么呢?他说:我在练习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