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一下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基本情况。中国的第一部影片是谭鑫培先生演出的京剧《定军山》,制作于1905年北京琉璃厂照相馆,这说明电影在中国已经有104年了。这部京剧很受欢迎,融合了外国先进技术和中国本土特色。广播最早是于1940年4月30日在延安成立的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电台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最早的电视台就是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开播。
我国整个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展走过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广播影视业发展得最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着重表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广播影视的覆盖大国、制作大国和增长大国。
一、中国是一个广播影视覆盖大国。现在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4.4万座,微波站2700座,卫星收转站202万座,有8颗卫星,58个转换器转播615套广播电视节目。其中我们专门做了一个转播卫星叫“中星9号”,在农村地区播48个电视节目和几十套广播节目。
同时,国家专门建立了光缆干线,从北京到各个省会城市,从省城到各个市、县,一直到每个老百姓家庭,一共是320万公里,是全世界有线电视光缆最长的国家。有些地方没有有线就必须通过无线进行发射,无线发射覆盖面也相当广。现在我国共拥有电视机4亿台,收音机5亿台,在全世界居第一位,人口综合覆盖率广播是95.96%,电视是96.95%,这两个数字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中国是一个广播影视制作大国。目前中国有广播电台257座,电视台277座,广播电视台2069座,教育电视台45座。也就是说中国有2000多家电台、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广播节目是2423套,电视节目3182套,全国广播电视制作经营机构3443家,年生产电视剧1.5万余集,这个数字是全世界第一。
进入新世纪的头两年,电视剧发展还不行,黄金时段播放的是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日本的《阿信》、《排球女将》。后来广电总局专门出台一个政策,规定黄金时间播放国产剧。现在电视剧这一块做得相当好,我们举行了“飞天奖”表彰会,表彰的戏有《闯关东》、《士兵突击》、《潜伏》和《金婚》,这些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仅是港台,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电视剧在中国的黄金时间播放,都达不到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率和群众拥护的程度,广告商也愿意投钱,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人写文章说,电视剧是当代中国的“唐宋诗篇”,任何时候中国都有一种引领的文艺形式,唐朝是诗歌,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清是小说,我们今天影响最大的文艺形式是电视剧。
我国的电视剧连续6年全世界生产第一,年生产电影故事片406部,电影故事片居世界第三位,电影质量明显提高。今年年初是《梅兰芳》、《非诚勿扰》,年中是《南京!南京!》,年末是《建国大业》、《风声》,票房效益相当好。《建国大业》这部戏总投资3700万,现在票房已经超过4亿,是国产电影最高的票房。虽然我们现在是第三电影大国,影片制作比印度的水平高,整体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美国有差距。美国影片质量不错,占全世界电影票房的80%。
2008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3万分钟,这个产量在全世界居第二位,创历史新高。
三、中国是广播影视增长大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2年全国广播影视业的总收入是8.8亿,经过调查,这8.8亿全是各级党委或政府投的钱,当时广告没有收益。到200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达到1583亿,从1982年到2008年这26年当中,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20%,大大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经济效益相当好。
2008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84.33亿,其中国内票房超过43亿,银幕数从原来的1000块银幕增长到4000块银幕,下一步国家搞文化振兴,银幕数还要进一步增加。现在总体的1583亿当中,国家的财政拨款只占10%,90%全靠广电人自己创收,包括广告、票房、有线电视收视费。现在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中国广播影视的收入从以依靠财政拨款为主转变为依靠自己创收为主、财政拨款为辅。中国的广播影视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上说明了,中国现在是广播影视大国,但并不是强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有如下三方面:
一、中国是广播影视业收入的总量小国。中国2000多家电台、电视台,每年总收入只有200多亿美元,就是1583亿人民币,这个与国际传媒巨头相比较是相形见绌的。虽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国际传媒巨头公布的数字中,时代华纳集团收入是469.8亿美元,迪斯尼378亿美元,新闻集团303亿美元。整个中国的广播影视总收入没有外国一个大型传媒集团收入高,外国传媒集团通常是2万~3万人,我们做广播影视的人数有110万人左右(这只是国有企业人员,还不算民营企业)。也就是说,中国一个国家的100多万人也达不到人家2万多人的总收入,差距很大。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最大的媒体集团,一年只有33亿美元收入,与时代华纳集团相比有着14倍的差距。
二、中国是广播影视的原创小国。世界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的17%,但是当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生产。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掌握着世界约75%的电视节目,60%以上的广播节目,电影票房占到80%,电视播出占到许多国家节目播出量的60%~70%。相比之下,中国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时没有中国记者在现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缺憾。原创华语节目在世界节目总量中只达到8.6%,国外直接引用我们的节目总量比较少。
三、中国是一个广播影视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广播电视节目背后必须有大量的技术设备支撑,这些年进步很大,一是制定标准,二是我们跟踪国外最新技术,学习、改造、提高,有些问题得到解决。比如电视台用的灯光,以往大部分设备都是从意大利、奥地利进口,北京一个普通农民,他研究各个国家的灯具,最后解决了灯具问题,现在全国2000多家电视台70%的灯具是这一家公司做的。但是我们和世界一流国家相比,广播电视的技术还是有很大差距。比如,2000多家电视台都要用摄像机,摄像机全是日本或者欧美国家生产的。我们制作电影,大量的高科技灯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新的技术(包括录像机)都是从日本引进的。从技术方面讲,我们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还不是广播影视业的强国,还有很多路要走,要追赶。中国影视业改革发展之路下一步怎么走?
一、推进分类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共同发展。
过去我们把整个广播影视业都混成一团,把它统称为“宣传舆论的重要阵地”。当时广播影视业只有一个标准,而且都是事业单位人员在干,这样做对整个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现在,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把广播影视业分成两块,一块是广播影视产业,就是经营性的广电产业;另一个是公益性广电事业,公益性就是为普通的广大群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标。
应如何区别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呢?区别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条标准,广播影视服务活动是否直接涉及舆论导向、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政治标准。第二条标准,是否为满足大众的公共需求,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公共标准。第三条标准,看它是否以营利为目标,是否按市场的方式进行运作的经济标准。符合前两条标准划定为公益性,符合后一条标准划定为经营性。
举例说明,比较一下国内两个歌唱节目,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心连心》。这种演出不以营利为目标,是公益性演出,所有演员演出都没有收入,而且演出的路费、住宿、食宿全由中央电视台解决。同时,当地不能卖票,没有企业赞助。这就是公益性的歌唱节目。另外一个节目是《同一首歌》,所有的出场明星都有明星出场费,明星的路费、食宿费都要纳入到成本当中,当地必须找企业赞助或卖票。这就是经营性的演出。虽然同样是歌唱节目,一个是公益性的,一个是经营性的。凡是经营性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凡是公益性的是以政府为导向,这两种要区别开来。明确区分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坚决管住公益性的广电事业,让它继续发挥“导向”、“舆论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做强做大经营性的广电产业,不断提高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舆论阵地得到更好的建设,同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在广电系统发挥作用。
当然,公益性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强调公益性的同时也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比如,广电系统有三大公益性服务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西新”工程;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求每一个村庄一个月能够看一次电影,放一场科教片,另一场是故事片。
二、推进电台电视台的改革,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电视台、电台是广播影视系统的核心资源,尤其是它的频道和频率,这个我们从来没有对外开放过,现在有四个权力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内容的终审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在这四种权力下进行改革,把所有的电台、电视台分成三类:一类是电台、电视台新闻或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调查监督类节目的策划、采编、制作、审查、播出等环节全部由电台、电视台自己承担,它主要是通过内部搞活机制提高节目质量。二类是对电台、电视台的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等有选择的栏目逐步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节目的招标采购,以丰富节目源,提高节目质量,降低节目成本。这一块实行制播分离。三类是对于电视台的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单位包括网络公司等等逐渐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全部转制为企业,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推进技术改革创新,积极开发数字新媒体业务。
过去广播影视业的总收入就是三个:第一是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深圳广电也是这一块收入最大;第二是有线电视的收视费,每个收看个体收12~18块收视费;第三是电影票。另外准备通过新媒体扩大收入,这一条是我们今后在数字化时代继续保持的主渠道,同时也是我们开发新的收入来源的重要方面。
1.以标准研发带动科技创新。现在我们着重做了三个标准:一是移动广播电视,叫“CMMB”标准;二是新一代卫星传输标准;三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标准,原来电影放映都是胶片,胶片太重,现在都是数字电影、电影卡,或者直接从卫星上面接收信号播出。我们制订了三个标准,标准是最重要的,你把标准制作好了,所有产业按照这个标准来做就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我们现在的“CMMB”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充分满足流动人群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当中接收广播电视的需求,同时满足手机、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捷终端的要求,它对于我们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一是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二是加强网络整合。三是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目前,有线数字电视在深圳已经推开,效果不错。电视的画面质量稳定、清晰,不再有抖动,也没有雪花点;声音效果比原来明显增强;节目数量明显增多,从原来的50套增加到80套、100多套,最终的目标是800套节目;互动性增强,比如今天《新闻联播》没有看,可以储存下来,回家后可以重新观看,同时水费、电费、预约、看病都可以在电视上完成。我们要把电视机变成家庭信息终端,所有问题都可以在电视机上解决。四是加大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的开发力度。我们在做好电影数字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的数字化包括高清电视不能是一种形式,必须要大大地丰富节目的内容,不然就只能成为一个技术传播,群众也没有享受到最好的节目。杭州有一个华数集团,华数集团集成海量的电影、电视节目,它卖给全国的各个网络,效果非常好。
3.大力开发新媒体业务。新媒体业务包括IT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这一块中国的广电行业有很大的优势。第一,过去做广播电影电视的节目资源都掌握在我们手中,有大量的版权。第二,现在开发新节目有巨大的人才优势,新媒体播放的还是这些内容,只不过内容根据新要求进行调整。
四、深化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体制机制。
1.要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国有广播影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只有成为公司,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刚才讲的三步战略,首先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由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再成为上市公司。现在广电已经有七家上市公司,效果不错,包括北京歌华有线、上海的东方明珠、中央电视台的中视股份、深圳的天威等。最近又批准华谊兄弟公司上市,下一步主要是力推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公司和中影集团公司上市,通过社会融资促进广播影视业的发展。
2.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广电产业。除了法律法规规定的电台或电视台的频道、频率以外,其余都对民营资本放开,民营企业的加入对广播影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海润影视集团制作公司制作的《亮剑》在国内多次反复播出,效果很好,群众很愿意看。
3.加快重大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中国形成规模的基地可以作为中国广播影视的孵化器,并且可以作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广播影视发展的辅助器。我们现在集中抓的大基地有三类,第一类是专门为影视剧制作服务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比如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广东佛山南海影视基地等。目前做得最好的还是浙江的东阳横店影视区。现在国内一年406部影片,15000集电视剧,20%~30%是在这里拍摄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潜伏》都是在这里拍的。横店一年的收益是20亿,经济效益非常好。这是运用民营资本做得相当成功的典型。第二类是电视节目制作基地。它专门搞节目的制作、栏目制作,它不做电影、电视剧。比如北京怀柔的星光影视集团。第三类是专门提供高科技后期制作服务影视基地。北京怀柔有一个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最近花了20亿引进国际一流设备来做后期,大大提高了后期制作水平。
五、推进广播影视节目改革创新,打造中国广电品牌。
节目和品牌资源是广播影视机构的核心资源,电台、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或者是超越其他媒体,必须重视节目的内容创新和品牌建设。优秀的品牌就是影响力、凝聚力、收视率,就是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所以节目能不能创新、能不能打造品牌是电台、电视台能不能站稳脚跟的基本要求。外国非常重视品牌,2004年我专门到美国考察学习,我到了迪士尼,请教迪士尼的一把手,作为一个企业文化的主要负责人最主要做什么?他说,什么都不要干,只要抓品牌,有了品牌就什么都有了。品牌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了品牌就抓住了一切。迪士尼除了总裁以外还有四个副总裁,第一副总裁兼任品牌部主任,它都有相应的品牌机构。我们的中央台包括深圳电视台都没有品牌机构,我们自己目前还没有全球著名的品牌。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尝试,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开心辞典》都想朝着这个方向打造,但是现在我们称得上品牌的主要只有栏目,没有频道品牌,只有地区性的品牌,没有全国性的品牌。比如:吉林电视台做的《回家》,专门讲文化大师的回乡路;山东电视台做的《天下父母》,专门讲孝道,做得也不错。但都是地区性的影响,不是全国性,更谈不上世界性的影响。关于品牌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大力发展这一块,如何做?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传媒品牌,吸取先进经验,转变观念,要设立专门研究外国节目品牌的研究机构,结合它的节目根据中国特点进行改造。要求所有广电部门都要设立自己的品牌管理机构,同时强调研究多种需求,科学规划,优化结构,深入进行频道、频率的改革,准确地把握频道、频率的地位,合理地设置节目、栏目,有效地推进资源频道。
如何创新?一是加强新闻节目创新,进一步增强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积极创新大众娱乐类节目,着力克服这些节目存在不同程度同质、品位不高等情况。比如《超级女声》,湖南卫视从2005年开始做《超级女声》,应该说做得还不错,挺成功,后来全国各个省台、市台都在模仿,把选秀类节目做坏了,以至于无法延续。“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专门做阳春白雪的节目,第一年支出花了7000多万,亏损了,但是它还坚持做,没有向低俗化低头,第二年就开始赚钱。所以,必须实行差异化竞争。三是加大电视剧的创新力度。电视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第一线的电视台70%以上的广告是靠电视剧,电视剧必须不断创新。四是积极开办一些对象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类节目,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社会服务功能。在做这个节目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一条,就是要正确地对待收视率。现在有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收视率带来的,为了收视率什么都不管。这是不行的。现在强调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六、实施“走出去”工程,扩大中国广播影视业在全球的覆盖面和收视率。
中央电视台专门做了中国传送卫星电视的北美平台,亚洲平台、非洲平台、欧洲平台、拉美平台等都相继开播。中央电视台的4套(中文频道)、9套(英文频道)同时开办了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等6个国际频道,覆盖了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整个频道统计的用户数是8600万,部分时段超过1.5亿。同时,国际广播电台建立了环球广播网,在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一个电台,在肯尼亚、老挝都建立了调频台。我国的国际广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有很多节目开始走出国门,效果很好。
现在整个对外方针和以往相比有一些重大变化。第一,在方针上,过去强调是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现在强调国际、国内并重。第二,过去在目标上,我们只是强调把中国的声音、形象传到国外,使外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现在不仅只是介绍中国,我们提出的口号叫做“全球的触角、中国的眼光、世界的窗口”,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出现的时候必须有中国人的声音,有利于比较和鉴别,让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第三,在标准上,我们过去是“追赶”,现在我们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第四,在形式上,我们以往是单向,主要是靠电视、广播信号的覆盖,现在我们购买一些国家的电台、电视台,也租了一些时段和频率播出自己的节目。比如,我们做了一个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这个节目做完之后卖给64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之前,我们投资的5000万全部回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轮赚了1亿。最近做了一个动漫叫《三国》,在日本大火,这部动漫卖给24个国家,现在海外总收入已经超过1亿。我们的《故宫》纪录片,光盘一次性卖了15万套,效果很好,宣传了中国的形象。
还有一个变化,以往只要外国人能够接受我们的节目,能够看我们的节目,我们就非常高兴,都不要钱。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些节目是收费的。比如,在美国,每一户看我们的长城(北美)平台一个月要交29美元,我们在美国找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负责帮我们接通频道,帮我们做宣传,帮我们收费,赚的钱各得50%,去年的总收入是2亿。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海外文化传播这一块和很多国家比是有差距的,和我们的其他行当相比也是有差距的。中国整个工业的对外贸易都是挣钱的,都是顺差,只有文化贸易是逆差。我们前几年调查的时候是15∶1,平均花15块钱卖给国外的文化产品,我们自己才挣1块钱。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变成了6∶1,但是还是贸易逆差,我们今后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个逆差变成持平。
七、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内部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主要是内部分配制度、内部人事制度和内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包括我们自己的频道、频率建立,节目成本核算和版权管理。现在做一场晚会,通常要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都没有一个成本核算,很多钱都被中间的人员分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八、推进管理改革,提高施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办事。最近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于电视剧中的普通话问题,电视剧要以普通话为主。大多数同志表示支持,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另一个问题是《建国大业》中演员的国籍问题。关于国籍问题,我们原来没有多作回答,最后网上越炒越厉害,有四个律师主动向广电总局发律师函,要求广电总局必须回答,不回答就是不作为。为什么中国庆祝国庆60周年,都是“外国人”来演出。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回答,我们经过调查,所有的主要演员全是中国人,唐国强、刘劲、张国立一直到许晴都是中国人,我们的客串演员当中确实有十几位是外国籍的华裔。有相关规定,国产影片外籍人员不超过1/3,就是国产片。这完全符合规定。另外,海外华裔演员到我们这里演出一分钱都不要,体现了伟大祖国对炎黄子孙巨大的感召力,而且对我们的影片到海外发行、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很大好处。我的发言结束之后,全国关于国籍问题的争议基本平息,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个观点,有一个人在网络上发帖,说发言人逻辑很奇怪,既然祖国有这么大的感召力,把他感召得一分钱都不要就演出,那能不能感召他马上修改国籍,不要美国国籍改成中国国籍吗?
存在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我们今后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事情。法律有规定的,国家的语言文字法规定要以普通话为主,整个中华民族要统一,必须要有一个普通话,我们以后把声音搞得五花八门,互相听不懂是不行的。加强管理,有一些管理是必须的,电视上每天做丰胸、减肥、增高的广告,这些广告我们一查就发现很多是假的,不管不行,否则广播电视台就没有公信力。
广播影视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大众传媒,是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又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文化产业。广播影视业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既要积极主动,又要谨慎稳妥;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守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既要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又要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既要立足国内,占领国内市场,又要面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以改革促发展,把中国的广播影视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