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外学者对“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的研究状况
在线阅读 收藏

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是世界石油体系的一次革命。此次危机把石油的控制权由国际石油公司转交到石油输出国手里。这次石油危机同时也是美国能源政策的转折点,由依赖石油进口的政策转为“能源自给”政策。美国在这次石油危机中既是石油禁运的针对对象又是西方石油进口国政策制定的主导国,所以相关著述丰富繁杂,其中很多著作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具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报刊,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等,它们对石油危机进行了系统的报道和评论。同时,对石油和中东情况进行研究的杂志也很多,其中对石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杂志有《石油信息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石油经济》(Petroleum Economist)等,对中东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学术刊物有《中东杂志》 (Middle East Journal)、《中东政策》(Middle East Policy)、《中东研究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等,在这些刊物中不乏对1973~1974年石油危机进行专题介绍的历史性文章。国外相关研究专著相对较多,但总体来说多是将本课题作为章节的形式出现,在对石油危机总体研究和对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大背景下介绍美国在石油危机中的政策。相关专著中,独立就此课题成书的研究成果甚少。

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美国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政策研究,根据研究领域和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着重论述美国的对外政策的角度来看,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从杜鲁门时期开始美国对石油的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中东的石油。为此,杜鲁门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政策,著名的“马歇尔的欧洲重建计划”就在此列。马歇尔计划以中东的石油为基础,制定并实施了以中东的石油确保西半球石油供给(特别是支持欧洲重建)和美国、委内瑞拉、加拿大的石油确保东半球石油供给的两个半球能源自给政策。几次石油危机彰显了“石油武器”的力量,所以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了石油政策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10214205,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论述关于石油外交的专著。美国此时的石油外交政策大体如下:首先把1973年由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挑起的从1973年到1974年的石油禁运而展开的石油危机政策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美国把中东政策和美国的石油外交政策相结合,交汇相通,由此出现了尼克松和基辛格制定的全球战略即缓和政策和地方战略的中东政策。其包括很多因素:第一,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引导冲突双方达成和平协议;第二,通过援助中东地区如以色列、伊朗、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等主要国家来尽量减小苏联在中东的影响;第三,利用对中东国家经济军事援助实现政治目标;第四,基辛格的“穿梭外交”(渐近式外交),让中东国家逐步完成美国制订的相关计划;第五,虽然尼克松基辛格制订了周密的计划,意图达到推进中东缓和政策,但是十月战争却几乎完全破坏了缓和,导致美苏的直接对抗。

从美国外交政策角度论述的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中东石油和美国外交政策》(Middle East Oil and U.S.Foreign Polic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U.S.Energy Crisis10214206。作者在石油危机前就对美国过分依赖石油进口表示出了担忧。作者在书中强调:“独立的能源经济将更好地保障美国的国家安全并给美国外交政策更多的选择余地。”10214207瑞典学者斯万特·卡尔森的《石油与世界秩序:美国外交石油政策》10214208,跳出美国学者的视界,对美国对外石油政策在美国构建世界秩序中的盛衰进行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此类对外交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著作还有《石油和美国百年:美国1941~1945年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Oil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S Foreign Policy,1941-195410214209,书中专门探讨了二战中美国石油政策的缘起和冷战初期对外石油政策的形成,认为主导美国经济生活的大石油公司和新政后联邦政府权力的加强奠定了美国主导的石油霸权的基础。

研究美国对中东政治局势的专著也从美国外交政策的角度对美国中东政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其中典型的著作有《基辛格的遗产:美国中东政策》 (The Kissinger legacy:American-Middle East policy10214210。书中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外交政策是对之前美国对外政策的革新:首先,在冷战的背景下,基辛格并没有着重强调意识形态之争;其次,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外交政策直接指向了美国在国际环境中的权利和利益,其更多地强调了美国国家的具体利益而不是国际义务;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较历届政府更注重决策的保密和决策中心化。同时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外交政策以三个基本原则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和中国的缓和;一个和所有主要势力拓展合作的和平构架10214211;作为选择地方重要性标准的尼克松主义。《危机和困境:1945年后的美国和中东》(Crisis and Crossfire: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iddle East Since 1945)。10214212书中首先勾勒了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后对中东政策的轮廓,并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第一,在冷战的背景下解释美国对中东的政策,其中包括面对苏联的挑战时,美国制定的政策和相关安全系统的反应;分析美国保护其战略利益的措施,例如石油和军事基地;牵制苏联的必要性。第二,阐释了美国对阿以民族问题的政策。第三,详述了美国对阿以冲突的对策,其中对华盛顿在十月战争期间的和平协调进行了分析。第四,着重强调了美国对中东事务逐渐卷入的事实。在对石油危机和十月战争的论述中,文章叙述了基辛格为了解除石油禁运而致力于达成脱离协定的过程。此书着重于阿以争端的概述,对石油禁运只是一笔带过。《美国在中东联盟政策,1945-1992:伊朗、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American Alliance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1945-1992:Iran,Israel,and Saudi Arabia)10214213。书中在对美沙关系中提及了石油禁运。书中将1973年10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沙关系分为四个阶段,而本课题的研究为其中的第一个阶段,即沙特阿拉伯的主要政策为通过对石油的减产提价来抵制美国的中东政策。书中认为1973年石油禁运主要是通过三个战略推行的,即减少产量、对亲以色列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总体上提升石油价格。《缓和和尼克松主义:美国外交政策和对稳定的追求。1969-1976》(Détente and The Nixon Doctrine: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ursuit of stability,1969-197610214214。书中对尼克松时期的全球政策和地方政策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平进程:1967年后的美国外交和阿以矛盾》(Peace Process: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since 196710214215一书中概述了美国1967年后对阿以冲突的政策,作者认为决策者在十月战争爆发之前对中东形势的误估,是由于其固有观念的偏执,在大量的战争预警下,仍然认为中东局势稳定。并且书中认为石油一直是美国对中东政策特别强调的原因,但在石油禁运之前,白宫认为石油和阿以冲突相联系的可能性甚微。另外,1974年美国著名的记者和作家约翰·布劳施(Bulloch John)出版的《制造战争:从1967年到1973年的中东》一书中主要说明了阿拉伯人不满于1967年中东战争后所留存的问题,希望以战争打破僵局,引起美苏大国的对中东局势的重视,进而改变以色列对阿拉伯领土占领的现状。作者认为在上次战争失利之后,阿拉伯人再次发动对以色列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此书对美国的1973~1974年石油禁运政策的内容描述多着重于对阿以矛盾的表述。

在从外交政策角度论述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专著中,笔者主要对与美国政策直接相关的几个主要国家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由于中东产油国1973~1974年利用石油武器成功影响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此方面专著颇为丰硕,且研究的一个高潮恰是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所以对本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多数著作着重从政治因素介绍和分析1973~1974年石油禁运,研究成果中过度凸显了阿以矛盾对石油禁运的决定性影响,对其经济因素的分析相对薄弱。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中东石油和能源危机》(Middle East Oil and the Energy Crisis10214216,此专著对中东的石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中东石油经济和政策在20世纪40~60年代和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的发展变化。书中认为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并不是由石油资源的绝对短缺造成的,而是一场政治危机,危机源于争夺由谁来掌控危机,以及谁将获得其中的巨大利益。一场争夺资源的战争已经开始,各个国家之间必然为了保持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对自然资源进行竞争性的争夺。作者同时认为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时期,因为美国在其经济力量衰退的时候,很有可能利用军事力量来挽回局面,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期,因为社会资本很可能在这一时代进行重新分配。相关著作还有《中东石油:对政治和经济对抗的研究》(Middle East Oil:A Study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roversy10214217,其中沙特阿拉伯作为中东主要产油国和1973~1974年石油禁运的领导国,对其的研究是研究美国对此时期中东政策的一个重点,其中代表著作为《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外交》(Saudi Arabia and Oil Diplomacy)。10214218同时笔者查到了两篇相关的博士论文《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论述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对外投资》(OPEC Foreign investment:the case of Saudi Arabia10214219和《小国大权力,以沙特阿拉伯为例》(Small states as major powers:a case study of Saudi Arabia10214220。两篇论文均就沙特在石油禁运期间的政策进行了相当篇幅的论述。对中东石油方面的相关著作还有《阿拉伯国家的民族主义,石油和经济政策的依赖性》(Arab Nationalism,Oi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pendency10214221、《石油、权力和政治:阿拉伯半岛、红海和海湾地区的矛盾》(Oil,Power and Politics:Conflict in Arabia,the Red Sea & the Gulf10214222、《中东的石油和霸权》(The Middle East,Oil and the Great Power)10214223、《1973年后的中东石油危机》(Middle East Oil Crises Since 197310214224、《石油输出国的共同体》(The Community of Oil Exporting Countries10214225等,其中作者很多来自阿拉伯国家,对中东国家的一手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引用整理和分析,对这些著作的研读可以使笔者对此课题的史实考据更加深入。

侧重从外交政策角度,研究美国在石油体系中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论著也相当丰富,以西蒙·布朗利为代表,他撰写的《美国霸权和世界石油:工业、国家体系和世界经济》10214226一书翔实地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石油霸权的兴衰和重建的努力,同时论述融合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历史分析模式的分析;彼得·R.奥德尔著的《石油与世界霸权——石油危机的背景》10214227介绍了石油斗争的历史,探讨了1973~1974年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通过石油禁运、减产和提价来打击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推动第三世界反帝反霸斗争的过程。在此书中,作者专门以美国与世界石油为一章论述了美国的石油政策。并对1973~1974年后的石油霸权世界进行了专章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在战后使用政府的各种支持和援助谋求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但美国在扩大和增强其在中东的石油权益方面,以及在采取集团访问协定和以军事实力为手段制止苏联插手方面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成功被该地区内部变化所造成的挫折抵消了一部分,另外部分由于人们对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和支配地位引发了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不满情绪;部分由于阿拉伯国家对美国支持以色列政策的抵触。在石油政策方面,作者认为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之前美国的石油政策更倾向于保护美国国内石油企业的利益,而非保障国外石油供应安全。10214228另外,在对美国石油霸权主义的论著中,惠尔赖特所著的《石油与世界政治:从洛克菲勒到海湾战争》10214229认为美国石油垄断组织和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问题格外尖锐。

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中,与美国相关的世界组织主要有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经合组织,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关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专著尤为丰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个失败中的巨人》(OPEC-the Failing Giant10214230,该书对1973~1974年的石油禁运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作者认为,首先,此次石油禁运是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谋取政治利益,解决阿以矛盾的典型事例;其次,石油禁运可以利用西欧和日本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制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内部的矛盾,从而弱化西方阵营的军事联盟;最后,石油禁运让美国决策层认识到,他们再也不能通过国际石油公司操控石油资源和解决石油问题了,石油供应的决定权已经为石油生产国所掌握。作者来自阿拉伯,所以书中运用了大量来自阿拉伯产油国的一手文献资料,此书为本课题的研究增加了来自阿拉伯方面的材料。另一本经典著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作者认为石油组织在1973~1974年的石油禁运是一场革命,对国际政治、经济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此书对美国此期间的政策也进行了分析,对于美国在禁运期间威胁以武力侵占中东油田的政策,作者作出了如果美国武力侵入油田的话,可以做到不严重影响中东石油生产的结论10214231。但这个结论与事实并不相符,事实上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对军事干涉方案分析的文件中认为,对中东油田的武力侵入所可能造成的破坏,事实上是很大的,而且之后的恢复生产也很难展开。

另外,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外交决策者的回忆录和其人物传记中,也多着重从外交政策角度分析和回忆此一历史过程。回忆录中对本课题叙述比较翔实的有基辛格的《动乱年代——基辛格回忆录》(Years of Upheaval10214232及其撰写的《大外交》,以及尼克松的《尼克松回忆录》和《超越和平》等。埃及方面的《萨达特回忆录》回忆了十月战争和石油禁运中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过程;《跨过苏伊士运河》是参与组织十月战争中对以战斗的埃及参谋长萨阿德·沙兹利中将的回忆录,书中对萨达特政权在石油危机期间的政策进行了铺陈叙述,并且指责国际社会和埃及媒体对十月战争报道失真,以及萨达特回忆录的欺骗性。其他相关的回忆录还有弗农·沃尔特斯著的《秘密使命》《沃尔斯特回忆录》,摩西·达扬著的《沙漠中的和平——达扬回忆录》《达扬自传》等。人物传记有马文·卡尔布、伯纳德·卡尔布著的《基辛格》和麦迪·戈兰著的《基辛格在中东》等。

从美国外交政策角度论述的硕博士论文具有代表性是《美国对阿以冲突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福特年代》(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The Nixon-Ford Years10214233。文中认为,由于1967年阿以战争后以色列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美国决策者开始将以色列看成海湾地区的“战略资产”。此种观念从约翰逊时期开始传播,在尼克松福特时期尤为盛行。这种战略理论在基辛格主导制定的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支配地位。在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头两年里,国务卿罗斯杰努力通过“公平”的方式解决阿以矛盾,力争贯彻美国所支持的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也就是以色列土地换和平的决议。但他的努力遭到尼克松,特别是坚决支持以色列的基辛格的阻挠。对于文中此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在尼克松政府后期,在阿以冲突上,美国的立场由于石油因素的影响,开始由支持以色列转为阿以矛盾的调解人,其更多考虑了阿拉伯因素。基辛格在十月战争和石油禁运中不但因为多种因素而拖延对以色列的军援,并且为达成埃及和以色列、叙利亚和以色列脱离协议及解除石油禁运曾多次对以色列施压,以得到以色列的单方让步。《尼克松基辛格的中东战略,1969-1974》(The Nixon-Kissinger Middle East Strategy,1969-197410214234认为,在缓和的大环境下,尼克松、基辛格的中东战略有相互联系的两层:全球战略和阿以冲突的地方战略。事实上,美国的战略本质是为美苏战略提供一个国际环境,在此环境中解决地区冲突。尼克松、基辛格认为苏联在中东地区所起的作用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极为重要。研究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中东战略并不孤立,而是尝试让中东战略切合其全球战略,即与苏联和中国缓和。同时,他们又努力让其中东策略同其地战略相协调,即尼克松主义,也就是保护美国的地区优势。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为解决阿以矛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两方和四方对话、罗斯杰计划、联合国使团和间歇的运河协议行动。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这些行动只能在白宫全力支持以色列的情况下才能生效。尼克松支持的基辛格在中东的长期战略的目标是减小苏联在阿以冲突中的影响。同时尼克松和基辛格希望苏联在危机情况下,更加克制和负责,与美国共同合作保证地方安全。而事实上十月战争前,尼克松和基辛格并不愿意让以色列作出让步来缓和阿以矛盾,最终导致温和的阿拉伯国家也对其政策进行抵制。十月战争的爆发,几乎彻底破坏了其努力推行的缓和政策,导致美苏的直接对抗。《美国对苏联参与阿以和平进程的政策》(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ttitudes towards Soviet Participation in the Arab-Israeli Peace Process10214235对美国阻止苏联扩大在中东和阿以问题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的考据来源主要为地方报纸和相关人物采访,对相关政府文献缺乏考察。

2.从能源危机的角度论述美国政策的著作。在众多相关的能源危机著作中,学者们对以下问题研究的比较深入。首先,1973~1974年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有所影响的原因;其次,美国在石油危机中的政策内容;再次,油价上涨的原因和美国的对策。1973~1974年的石油禁运并不是阿拉伯国家第一次试图运用石油武器,却是第一次成功地运用石油武器。主要的原因是:(1)世界石油储量分布的变化(向中东转移);(2)美国对进口石油(特别是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大。其中从石油危机角度阐释美国政策的经典著作是《石油和世界秩序:美国石油外交政策》(Oil and the World Order:American Foreign Oil Policy10214236。书中认为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是世界石油秩序的转型期,由美国所掌控的世界石油系统被拆解,权利被分化了。虽然美国在石油体系中霸权不在,但是美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还在,有时仍然起决定作用。由于石油系统的转型,除美国因素外,相当一部分的其他因素开始影响石油市场。这些因素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独立的国际石油公司、不同的石油输出国等。随着美国霸权的瓦解,世界石油秩序也随之变更,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为石油贸易的双边协议较以前有大幅度增加。虽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反复警告欧洲国家,与石油输出国直接缔结的石油协议将破坏石油贸易国际性的基础。但事实上,美国在缔结双边协议方面并不比欧洲国际落后。另外石油体系中不断增加的国有化和参与权问题也为新的石油秩序增加了新的内容。由此,石油输出国和石油系统中其他成分的关系得到了转化,虽然石油产品的加工业仍然在石油消费国中进行,但是石油生产国可以通过控制原油的价格来影响石油消费国的经济。戴维·A.迪斯、约瑟夫·S.奈伊合编的《能源和安全》是另一本研究美国对能源危机对策的经典之作。《能源和安全》是一本论文集。编者戴维·A.迪斯和约瑟夫·S.奈伊都是美国有影响的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专家,奈伊是国际政治学中“相互依存”学派的代表者之一。论文集中论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的关系,具体分析了1973~1974年石油禁运和提价后,国际政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书中论述了美国针对世界能源局势和体制采取的战略。书中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文章有《能源和安全》《世界石油市场体系的变化》《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石油动乱中的金融问题》《美国能源安全的策略》10214237

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很多有关能源与国家战略的文章、演讲等,大量汇集在石油战略专家沃尔特·利维论文集《石油战略与政治1941-1981》中10214238。其中道格拉斯·博希的《美国能源政策:安全的替代选择》就是以美国为例研究的著作,他分别从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证:(1)美国与能源出口国的关系;(2)美国未来的进口需求(3)美国国内价格;(4)美国关税限额。建议美国政府通过促进和能源出口国家的关系,提高依赖程度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理查德·维特的《1945 年以来美国的能源政策》10214239对美国能源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联邦政府和石油工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阐述,认为美国之所以发生能源危机是因为企业以牺牲国家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短期利益。迈克尔·斯托弗在石油公司的作用方面却持与理查德·维特相反的观点,在他的《石油、战争与美国安全》10214240一书中论述了二战中美国政府和私人石油企业的成功合作保证了国家安全。美国国际石油公司在禁运期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73~1974年石油禁运前后,石油公司在难以掌控的局势下最终把石油定价权等控制石油体系的主要权力交还给石油生产国,多数石油生产国在1973~1974年前后对国内的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之后,国际石油公司虽然控制世界石油体系的昔日雄风已经不在,但仍然充当着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不可或缺的媒介角色,在世界石油舞台上留存一席之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据,在石油禁运之前十月战争爆发后,美属国际石油公司竭力向美决策层谏言,但由于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十月战争前期对石油问题的关注很少,所以石油公司的代表被决策层拒之门外,对当时美国的政策几乎没起到什么影响。在1973~1974年石油禁运发生之后,美国由于此前并没有相应的能源部门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和采集,所以石油禁运初期美国的决策层的政策制定是在信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其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当时美属的国际石油公司。基辛格曾在此期间多次和石油公司的执行总裁一起对石油问题展开探讨。书中详细阐述了阿美石油公司在石油禁运期间帮助沙特阿拉伯对美国实施禁运的过程,并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在石油禁运前对中东产油国石油威胁的轻视和在其之后的不知所措。

彼得·奥德尔的《石油和世界的权力》10214241,作者对整个石油体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书中,作者对美国的石油政策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在专门章节介绍了石油输出国的政策、西欧的石油政策、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政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政策。书中预测中国将成为未来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在划分世界石油体系时,他首先将石油体系中国家分为社会主义国家石油体系,即中国及其邻邦的社会主义国际;北美石油体系,即美国、加拿大和莫西哥;由七大石油公司所操控的“国际石油工业体系”,即西欧、日本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其中社会主义石油体系相对独立于“国际石油工业体系”之外,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产销系统,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石油业务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北美的石油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能达到自给自足,美国和加拿大石油的出口在当时大于石油的进口额,不过这种情况到70年代有所转变,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大大增加,对中东石油的进口已增长到近30%,加拿大的石油出口额也大大降低,到70年代初,加拿大的石油政策已经由向北美各国尤其是美国输送石油转为石油供给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主,出口大量削减,甚至停止。此书对1973~1974年的能源危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作者认为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是世界石油体系的一次革命,主要石油公司由石油工业的主导者转变为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交易媒介,石油生产国对石油商品控制大幅度增加,而石油消费国的政策在此次石油危机之后也由多数通过石油公司进口石油转为倾向于与石油生产国直接建立联系,获得长期合同,以便满足本国能源供应的连续性,此种倾向以日本和法国最为典型。由于石油禁运是由美国在石油战争期间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所促发的,美国盟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多数采取了有异于美国的政策,并在美国援助以色列问题上多加阻挠,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西方联盟中的裂痕。其中在对日本进行个案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博士论文《双重依赖:日本1973年到1984年对中东的政策》(Dual dependence:Japanese policy toward the Middle East,1973 to 198410214242论述了日本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中对美国外交政策领导的背离和对因海外石油所引起的对中东政策的转变。文章指出1973~1974年石油禁运期间的日本对中东政策,是二战后日本首次鲜明地反抗美国的相应的政策领导。由于此次危机,日本对石油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主旨是在和美国继续共同合作的前提下,直接和石油生产国建立联系,保证能源战略供应的连续性。

从对石油政策战略的考虑来看,比利时让·雅克·贝雷比的《世界战略中的石油》10214243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了比价系统的论述。让·雅克·贝雷比是西欧一位对石油问题进行了20多年考察研究的记者,此书是其访问了75个国家之后综合其研究成果写成的。此书着重从国际政治和世界战略的角度来研究石油问题,阐述了国际形势同石油问题的内在联系,用较大篇幅分析了美、苏、日、西欧等国对中东的石油政策,并论及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消费国组织的情况。作者认为:“石油比原子弹更有力地影响、左右着世界政治局势。”在分析美国石油政策的章节中,作者认为在石油危机之前,美国的当权者对石油政策知之甚少,美国的石油公司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左右着华盛顿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此书交付出版者时正赶上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事态发展部分证明了笔者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担心不无道理。另一经典著作是《代价:对石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Money,and Power)。10214244作者丹尼尔·耶金是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主席,无论是在国际问题还是石油产业的研究上他都是权威的专家。书中在对石油武器论述的一章中,重点介绍了1973~1974年石油禁运的历史经过,以及基辛格主导的为解除禁运而进行的“穿梭外交”。

在对石油武器论述的著作中,作者汉斯·莫尔在《石油及其影响》10214245一文中对20世纪70年代石油武器的运用和由此引发的石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对阿以冲突中阿拉伯国家再次使用石油武器的可能性,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和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关系是否能够长期维持,沙特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汉斯·莫尔还指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石油需求日益增长,导致全球石油市场日益紧张,尽管努力节约能源,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仍在增加。在J.斯帕尼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10214246一书中,作者认为第三世界普遍把石油输出国对石油武器的运用看成是对发达国家的命运提出的总抗议。不过书中认为虽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禁运直接指向西方,但石油价格上涨4倍所产生的影响,在许多既没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也没有矿产资源的非西方国家中反而感受最强。笔者强调第四世界国家10214247无论从物质上还是道理上讲,它们都应该同第一世界联合起来,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把石油价格降低到它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同时笔者认为第四世界国家没有同工业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压低油价,其部分原因是害怕得罪石油输出国组织,部分原因是因为希望从石油输出国组织那里得到经济援助,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第四世界对发达国家的感情同石油输出国组织一致。持此种观点的西方学者不占少数。另外,笔者从分析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对第一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不同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需求进行了阐述。对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是否要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相互依存的问题进行了一连串的质疑。

在对石油禁运期间石油价格涨跌的原因的分析中,部分学者在分析1973~1974年石油禁运期间石油价格飞涨,以及之后在市场中不断提价的现象时,认为并不是因为石油产品的真正短缺,而是人们对石油短缺的恐慌所致。丹尼尔·耶金和马丁·希伦布兰德合编的《全球不安全:能源和经济复兴战略》10214248论述了石油危机加深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还导致了国内连锁反应,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同时还给西方盟国的团结带来严峻的挑战。迈克尔·坦泽的《能源危机:权力与财富的世界争夺》10214249一书出综合分析了在石油控制权上美国在与西欧的竞争中美国获胜的因素。书中主要分析了石油权力与财富争夺的六种力量,其中包括石油公司的所属国(美国、英国等)、国际石油公司(美孚、埃克森等)、其他发达国家、共产主义国家、不发达石油出口国(如伊朗、委内瑞拉等)、进口石油的不发达国家。作者指出,“在能源物理短缺的意义上不存在真正的能源危机,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是美国、英国等国际资本主义、能源寡头为了控制石油市场、谋取巨额利益,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种力量而造成的一场人为短缺”。作者认为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各国、各国际石油公司、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出口与进口国之间的对抗是不平衡的,注定要导致灾难性的危机。霍华德·巴克内尔在《能源与国家防御》10214250中分析了70 年代以后美国能源政策的失败和影响。相关的专著还有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0214251等。

在较新的研究成果中,德国威廉·恩道尔的《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10214252一书中对1973~1974年的石油禁运的缘起进行了比较新的诠释。作者在介绍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时,认为石油危机是人为制造的石油危机,而预谋发动此次石油提价的主谋并非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而是以英美为代表的金融利益集团。书中认为,如果油价提升4倍,在美国的促进下,有利于稳定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阻止美元不断下跌的趋势,而基辛格正是这场阴谋的主使者之一。虽然论点相对偏激,但研究引用了大量的原文文献,对此课题的研究却很有价值。由于此书的论点独特,得到了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扎基·亚马尼王子的高度评价:“此书忠实记录了1973~1974年油价飙升的真相。这是我看到的关于此次危机的唯一一本好书。”

同时,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出现了大量的政策研究报告。其中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有关于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研究报告20余份,这些报告具体介绍了石油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的重大事件。其中《能源与美国外交政策》(Energy and U.S.Foreign Policy)直接切合此课题,相关的还有《能源问题特定研究》(Selected Studies on Energy)和《美国能源工业的竞争》(Competition in the U.S.Energy Industry)等10214253。报告多为历史史实的陈述,史料翔实,但很少有相关评论分析,所以极具文献参考价值,为本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

相关的硕博士论文有《美国在中东危机中的外交政策形成:1973~1974年石油禁运》(U.S.Foreign policy-making in middle east crisis:the 1973-1974 oil embargo10214254。文中从美国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层组成、决策环境、决策过程和政策实施等几方面对美国此期间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在危机期间的决策层范围变小,在石油危机期间,多数主要的决策并不是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讨论中作出的,而是由尼克松和基辛格讨论形成的。在石油危机后期,由于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中难以分身,基辛格对中东政策的影响在四次中东的“穿梭外交”中不断扩大。文中对此时期美国政策的分析较为深入,但由于文章完成于80年代,相关的政府文件尚未解密,所以对历史文件的考据并不能追根溯源。文章的史实考据多来源于历史人物的自传和对相关报纸的引用。《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和美国外交政策(1947-1991)》10214255Oil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Persian Gulf 1947-1991)一书认为,冷战期间,美国波斯湾的政策随着美国整体外交政策的转变而改变,而这种变化以限制苏联的影响为基础。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基础,其基础为三个基本因素:国家安全、经济和意识形态。从满足国家安全和经济需求的角度来讲,美国波斯湾政策的核心是保证地区稳定和保证西方石油供给安全;从意识形态上来讲,美国在中东的政策表现为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安全。美国的波斯湾政策支架为三个总统宣言:杜鲁门宣言(1947年)、艾森豪威尔主义(1957年)、卡特主义(1980年)。美国对波斯湾事务的卷入程度与美国对进口石油依赖性的增长相联系,由此可分为三个阶段:1947~1969年能源自给;1970~1986年能源危机;1987~1991年依赖波斯湾石油。随着美国对波斯湾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沙特阿拉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美阿政策成为美国海湾地区政策的中心政策。由于文章完成较晚,所以已经开始使用部分美国的解密文献,但由于本课题只作为章节出现,所以研究泛泛并不深入。《石油危机经济学:以1973~1974年石油危机为研究个案》(The economics of oil crisis:the case study of the world oil crisis of 1973-1974”)10214256,其中就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起因进行分析,章节中论述了美国在此期间的经济影响。文章运用多种经济模型对与美国和中东相关的石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为油价上涨和石油资源出产数量的减少并不是石油危机的原因,而是石油危机爆发所产生的后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