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 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能源、 资源的需求巨大, 污染呈现出 “复合型、 压缩型”特点, 已失去继续支持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环境容量, 中国的产业结构、 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迫在眉睫。 “十二五” 减排目标中, 拟定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约束性指标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相比2010年降低8%、8%、10%和10%, 相比 “十一五” 规划中的 “双十” 目标, 今后五年的减排形势更加严峻。 由于污染问题的复杂性, 企业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企业作为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有责任负担起降低污染的义务, 以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大型公司,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多数拥有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 环境友好技术及环境管理理念, 完全有能力在中国绿色转型道路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此大背景下, 外资企业也应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投资经营方式, 以抓住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战略机遇。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