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2013(0507)-0016/0104-SD009/0065
出口的规模扩张与发展速度在过去近20年中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口的业绩为中国带来了制造大国的口碑。然而,自1994年以来,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与进口的缓慢跟进,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连续19年的顺差,长期积累起来的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消耗着国内资源,进口贸易发展的曲折限制了对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给进口与出口的不平衡状况敲响了警钟。从根本上讲,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不仅仅是贸易领域自身提出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
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是实施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战略的基点。实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走向贸易大国的三个阶段性节点。贸易大国地位的获得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转瞬成为持续发展的起点,实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发展战略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加以推进的内容。从我国的发展实践来看,贸易大国地位的实现依赖于30多年来出口贸易的增长,依赖于以国内资源尤其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依托扩大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发展模式。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贸易大国地位已经开始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代价沉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通过提升贸易质量,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从本质上讲,实施贸易强国战略是要通过对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对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稳定出口是谋求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的基础。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实现进口与出口的平衡不能以压缩出口为代价。保持出口的增长,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对全球经济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要实现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必须先要稳定出口。对此,一方面要持续发掘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迅速调整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通过对优势要素的培养与整合创造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包括开发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以稳定出口规模,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稳定加工贸易是稳定出口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工贸易的稳步增长在当前条件下是稳定我国出口增长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巩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重要手段。实现加工贸易增长的主要路径,一是要积极地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二是要延长产业链在国内的拓展和增加国内采购的比重,三是要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扩大加工贸易的区域分布,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是以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点。出口的稳定增长为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口的有效跟进,可以缓解我国国内市场供求结构的失衡状况。能源的失衡、资源的失衡、环境的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隐患,启动内需,拉动经济,需要扩大能源、资源及环境产品的进口;高端消费品市场的失衡,同样需要通过适当的进口规模来解决。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是我国实施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与转折点。
除了自身平衡之外,进口与出口还应该在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层次上实现平衡。纵观世界贸易强国的实践,不论经济周期的发展阶段如何,对外贸易的发展起伏与经济发展的波动基本上都保持着同步的变化步伐,通过进口实现了对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贸易发展尤其是进口贸易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目标。
发掘进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效应是谋求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的关键。在出口的综合利益逐渐出现弱化的情况下,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具备了制度层面上的拓展空间。一是外汇储备的规模早已不是对外贸易追求的目标,为满足国内的进口需求提供了实施的必要条件;二是设计组合政策手段,改进技术贸易体制,调整技术创新观念,鼓励适用技术进口,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基础技术水平;三是适应内需增长在规模和质量上跃上新台阶的要求,适当降低奢侈品进口的门槛与管制,重点放在那些国内无法提供的高端或品牌消费品的进口上,为消费资金进入生产经营循环开辟新的路径。
实现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实现进口与出口在规模上的基本平衡,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稳定出口部门的广泛基础,保障出口增长的潜在能力,为启动内需提供制度运行的空间;第二步,力争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进口在国民经济增长上的积极作用,实现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因素以及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寻求突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限制,以推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为主要抓手;在重要资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上,掌握定价及交易的话语权;引入高端消费品的竞争机制,创建本土的高端消费品品牌,让本土高端消费品与进口品共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