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以开放促转型”:新开放论与“十八大”我国对外开放目标
在线阅读 收藏

ZB2012(1029)-0069/0073-ZL014/0014

2007年党的十七大曾提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们认为,要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同时进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革,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此,继十六大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十七大提出“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后,十八大应将“以开放促转型”作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

这里所说的“以开放促转型”,在经济层面上,是指通过开放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具体来说,体现生产力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在解决两个矛盾,一是摆脱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色增长;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变现有生产力发展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状况。体现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转变,旨在推动经济体制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即在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建立与国际经济政策相协调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提出“以开放促转型”的新开放论,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第一,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体。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受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均衡性,以及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性等都是在转型变革中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也需要在转型和变革中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的两大转变,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任务。

第二,中国是一个开放经济体。开放经济体的突出特点是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相互影响、彼此互动。融入全球经济中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也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考验着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历史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从资本和外汇短缺到资源和市场短缺的矛盾,不能仅仅在国内解决,必须在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循环中解决。对外开放中凸显的外贸、外资、外汇、外债、外援不协调和不均衡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国内协调,必须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协调、均衡发展。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经济体。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个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的开放国家,我们要同时进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从工业化来看,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目前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并不意味着要减少工业投资,成为消费大国。金融危机后全球消费大国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调整表明,发展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同样,从国际化来看,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远远大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意味着我国正处于贸易投资自由化阶段,并面临金融自由化压力。吸取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教训,我国要成功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历史跨越,不应超越国内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化发展阶段和国家承受能力。

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走内需发展道路,即经济增长的主体以及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立足国内,而不是国际。国际是国内的补充,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因此,在经济政策的导向上,应该为国有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而不是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应该大力培育国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不是依靠国际市场。否则,世界经济的任何变化都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第五,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中国选择对外开放道路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是私有化,也不是削弱国有企业的力量。由斯蒂格利茨发起的针对20世纪80~90年代在全球大多数地区(西欧、中东欧和独联体、非洲、拉丁美洲、南亚)私有化政策的研究显示,私有化成功的案例不是没有,但通常的情形是绩效更差……在有些地方还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乱。在中国贸易自由化阶段,西方国家设置“非市场经济条款”限制我国国有企业的对外出口。在投资自由化阶段,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打压中国核心企业,使企业丧失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上控制中国,另一方面正在通过“竞争中性”原则阻止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应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第六,转型与变革正在成为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谋求新的发展的主流。金融危机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美国提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债务推动型增长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欧盟提出聪慧、可持续与包容性增长,以创新为增长动力,建立资源节约型、高就业率、具有竞争力的社会;日本提出发挥“日本优势产业(环保、能源和健康)”和“开创新领域(亚洲合作、旅游和地方经济)”双轮驱动的新增长战略。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也正在寻求变革,如俄罗斯制定《面向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改变以能源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促进以创新拉动的经济多元化的经济转型。在变革的世界经济潮流中,中国必须与时俱进,在转型和变革中谋求新的发展。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课题成果之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