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企下岗失业工人手机文化研究——以东北沈阳市个案为例的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如果你曾经在东北地区做过人类学调查,如果你曾经近距离接触那些下岗失业工人,你便会发现,多数人都会向你提到国企、铁饭碗、下岗、再就业。他们是如此紧密地同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这些个体的经历如此不约而同地相似。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曾经是多么对“国企”赤胆忠肝,同时他们也会告诉你现在他们对于曾经的自豪多么眷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这群身份特殊的下岗失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忧虑,也不仅是因为这群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成功的关键,也因为他们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史。从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管窥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史,可以体会老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和落寞,可以期盼东北老工业基地华丽的转型。

如果将下岗失业人员同手机联系起来,多数人会觉得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文章可做,也很少会有人关注这群人的通信生态(communication ecologies)905512状况。毕竟在这样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拥有一部手机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可是如果将目前这群东北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困境和家庭生活现状同手机消费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某种矛盾性。生活本已捉襟见肘的下岗失业群体中为何会维持一个相对高位的手机保有率?为什么这群人会欣然地从本已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负担每个月的手机消费?甚至在有些下岗失业人员家里,每位家庭成员都拥有一部手机,每个月的手机消费总额达到了三位数。手机在他们的工作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东北地区下岗失业人员在群体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并由此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群体文化,这些群体文化在手机上又有何体现?手机在进入该群体后表现出了怎样的独特的手机文化?解开这些疑虑,我们就能够清楚地描绘出东北下岗失业人员的通信生态现状,同时也能够从手机——本身作为“物”的存在角度去展示这群人的生活全貌,进而诠释这样一种新通信技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本章对下岗失业人员手机文化的讨论,建立在笔者对辽宁省沈阳市H区的一个社区所做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下岗失业人员及该人群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沈阳这个曾经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对全国多数曾经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市来说也是亟待解决的。虽然由于各地不同的区域文化、各地失业下岗人员的构成差异,各个城市的下岗失业问题也不尽相同。本章拟就沈阳市下岗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来讨论手机在该群体中的文化表现,并试图揭示此种文化表现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