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大都市上海的住房不平等——关于流动人口、户口移民和本地居民的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住房是个人在社会中最根本的需求之一。在大部分先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历史时期(1949~1978年),城市住房的特点是极度紧缺、拥挤以及缺乏现代设施。然而,这并不一定表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待遇。在住房方面,分化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行政职位高的人能获赏宽敞的住宅。在许多方面,住房被用来奖赏人们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忠诚。作为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中国城市地区的房屋改革将市场机制渐进地引入社会主义住房体系。改革创新的最根本思想是将住房系统从传统福利住房体系——该体系以廉价分配给工人房屋——转换成以市场驱动的房屋选择机制为主导的体系。1988年,中国房屋改革的初始步伐有些小,因为它大部分局限于向员工出售原有的单位住房以及增加租金。房屋改革的真正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Huang,2005;Jiang,1996,1999)。正是在这个载入史册的年份,中国雄心勃勃的房屋改革终于成形了。

两个主要文件是房屋改革的核心。第一个文件是国务院的文件,旨在强化房屋改革并且加快住宅建设。正是这个文件正式废除了福利分房的一贯体系,而且正式改成了住房商品化。关于不同收入水平的本地居民的住房选择,该文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即期待低收入家庭从他们的单位租赁低收入住房;提倡中等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鼓励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Jiang,1999)。

同样重要的第二个国务院文件首次列出了有关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规章。该政策在整个中国城市地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Jiang,1999)。如果你仅仅看到住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改善,那么一幅美好的画面正浮现出来。居住空间的重大改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自从那以后,许多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价在短期内都飞涨到城市百姓难以负荷的水平。结果,那些日子里,市民的怨声载道一直稳居报纸头版。全国的民意调查结果也与此一致。2000年以来的大多数年份,住房始终是城市居民重点关注项目(Zhang and Yun,2006)。

报纸头条新闻和调查报告却没有提及近来的城市房屋改革如何影响中国的农民工。总体模式通常掩盖了一些重要的真相,特别是关于那些在房屋改革和重建时期到达中国城市的低收入移民家庭的故事。估计有约1亿的移民代表着城市人口的可观比例,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移民占上海人口的27%左右(Liang and Ma,2004)。在数量众多的移民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由于低薪工作并且没有户口,他们通常处于社会的边缘,对房屋价格的变化尤其脆弱。

本章有以下的具体目标:①检验2000年在大都市上海的移民和本地居民对住房的获取能力和选择;②评估移民在房屋市场上处于劣势的程度,既反映在房租又体现在房屋所有者的购买价格方面。实证分析依赖于2000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上海的微观数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