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萌芽于19世纪末期欧洲贵族的“炫耀性消费”,与此同时,消费主义观念也伴随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价值观念。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物消费,而是迈向了符号消费,追求其背后蕴含的符号意义正成为现今人们消费的目标,最终人们再通过符号消费这一过程寻找自我、界定自我以及认同自我。
20世纪90年代起,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在我国传播与发展,我国也逐步进入消费社会。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到7.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
消费是否有助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者能否通过改变消费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现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兴趣的问题。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6~7世纪,卢梭得出著名论断:“许多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随后亚里士多德也发表了赞同观点:“幸福是只要有中等财产就可以做合乎德性的事。”而著名社会学家波德里亚也曾说过:“为了消费而进行的消费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满足。”他认为“人们完全为消费而消费,以为消费得越多就越幸福,俨然消费已经成了人生的最高目的。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带来同种程度上的精神富裕和满足”。有些学者认为消费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毫无关系,例如,澳大利亚学者赫迪(Bruce Headey);也有学者,如弗兰克认为二者之间为正相关;相反亦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芝加哥大学国民意见研究中心1990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支出的增长并没有让美国人更高兴;此外,更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本文根据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承接北京市教委“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课题从18所高校获得的调研数据,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力图探寻消费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形成相关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