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先说一下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茶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饮品,不是件简单的事。中华文明创造性内容很多,为什么这种东西能够让大家接受,并在传播中不断丰富、发展?那么,茶文化究竟是怎么样发展演变的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很难考证谁才是喝茶第一人,但是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把茶当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我认为中国的历史、文明是由中国人集体创造出来的,并不是靠一两位发明家躲在屋子里想象出来的。这是很多人共同实践、共同创造的结果,但是也不能简单排除一些杰出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发挥的关键作用。因此讲到茶,特别是茶道,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就不得不说起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说陆羽。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因此他也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被奉为“茶圣”。这个学期,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的李金强、周佳荣、林启彦,还有澳门大学历史系的何伟杰等几位朋友知道我喜欢喝茶,也特别想学习、了解中国茶文化,特意带我去了陆羽茶室一起饮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都作了一些阐释。这对于中国人认识、了解茶文化,甚至包括茶本身的一些特色,应该说非常有帮助。实际上,当时有关茶的历史或者茶的品尝方式的认识也是比较丰富多样的。特别是在茶的集体意识形成之前,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存在的空间。在唐朝,据史料记载,茶有“比屋之饮”之称,也就是说喝茶的房子很多,几乎都连上了,喝茶的人也很多。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还用茶代表一些风俗,甚至是礼仪,并不只是把茶当成解渴饮品。有些统治者为表示自己对贤士的尊重,也是用茶表示,后来慢慢形成礼节性的分茶。当然,现在我们很难再现这样的历史过程,只能根据历史记载,加以理解和认识。
在唐朝就有一些关于饮茶的方法及其具体细节的描述和分析。这里面有一种说法是“煮”,把茶煮成粥,就是通过烹煮的方式来喝茶。此外,还有一种把茶叶放在嘴里面嚼的品茶方式,对于茶叶功能的认识也更加丰富。一些学者曾经提出,有的时候,人感到身体不舒服,通过饮茶可以达到医疗的效果,等等。总体来讲,中国茶道在流传过程中,一种是把茶叶用开水冲泡以后饮用,另外一种是在茶里面加入不同的物质。这样就使得中国茶文化变得非常开放,可以增加不同种类的物质,产生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内涵。现在年轻人喜欢喝的珍珠奶茶,就是通过添加其他物质而成。这种饮品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成为一种时尚。
足见,中国茶文化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还要走向未来。而要想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恐怕还要深入了解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及其表现方式。
侯军:中国有非常广泛的饮茶人群,有非常丰富的茶俗、茶风、茶礼,这是茶从生活现象上升为文化现象的基础。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有众多的人民创造主体,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才能上升为道。关于茶,最早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它是作为药用的,比如神农尝百草,日中72毒,发现边上有一种树叶,拿过来吃了,竟然就把毒给解了。这些传说表明,最早茶的功效是药用,接着又成为食物,上古有“茗粥”之说,我想,这与现在还保存着的擂茶类似。茶最终脱离出来成为一种饮品,应当是在汉代。
在古籍当中,西汉王褒在他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说法,这篇文章是他给书童定的规矩,每天必做的工作中,就有一条是必须到“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茶已成为普遍性的饮品,而“武阳买茶”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但是,这还是茶文化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说有多高的文化。茶文化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唐代,只有在茶文化兴盛之后,陆羽才能写出《茶经》。那个时候茶文化已经发展到可以论道的地步,并且迅速地和中国古代先贤思想结合在一起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它属于亚文化层,还不是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还有与儒家相对应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传入中国形成的佛教文化,儒释道才是中国的核心文化,只不过它们都和茶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这里想简单说一说茶和儒释道三者的关系,这是茶文化当中的核心问题。
“品茶悟道”,“道”之间都是相通的。通在哪里?我说茶和“儒”通,通在中庸,它的核心就在于“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思想也有一个内核,就是“和”。《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先贤非常宝贵的思想,也贯穿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
在茶的理念当中,“和”是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在日本茶道当中概括了“清静和寂”四个字,“和”字也在其中。中国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四个字:廉美和敬,唯一重复的是“和”字。“和”是中庸的核心。因此要达到“和”的境界,必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中”就是不偏不倚,“中”就是过犹不及,“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温良恭俭让”。这都形成中国性格当中很重要的标志,这些品格在茶的身上都有体现。与“中”“和”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平”字,“平”才能“和”,平静、平和、平淡、平常,都是茶文化里面所包含的一种意境。
台湾人有一句俗话,“爱喝茶的孩子不打架”。日本人也有一句话,“一碗茶中有和平”。这全是“和”字,因此茶和儒相通就通在这一点上,它是中庸,它是一个“和”字,一个“中”字,一个“平”字,都在这当中体现出来了。
茶又与道家相通,通在哪里呢?通在自然。老子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很大的命题,中国文化最核心、最宝贵的智慧,就是“道法自然”。西方一向是强调跟自然作斗争,要征服自然。而中国则讲顺应自然,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
茶是什么性格呢?我们看古代先贤论茶,总有一些观点离不开恬淡为上。要淡要静,要从容要淡定。明代茶家熊明遇写过《罗岕茶记》,其中讲到“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这个观点很值得现在做茶的人深思,味太重、色太浓的茶俱非上品。有些人嫌茶味淡就把葱、姜、橘皮之类的东西放在茶里面,这在早期很普遍。但在唐代,文人认为这样不好。陆羽的《茶经》里面讲,加进这些东西的那个茶是沟渠中的废水。因此,要保护茶的原汁原味还有原色,茶色也要以还原绿色为标准。
道家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作“以柔克刚”。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至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水攻坚破强,百战百胜,比如说水滴石穿,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柔克刚”。茶道也是这样,所以茶道和道家的思想是相通的。而且老子倡导返璞归真,这都是凝聚在茶的灵性中的品德,都是道家所重,也为茶道所特有。
茶文化还与“禅”相通。“禅”这个东西就比较悬了。佛教是外来宗教,进入中国以后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在唐代形成了禅宗的潮流,这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标志。禅宗跟茶道何以相通呢?首先,这两个东西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唐朝有一个叫封演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封氏闻见记》。书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也就是说,茶的大规模普及,和禅宗有关系。这是当时人的记录。所以说,茶驱除困魔提神醒脑的功效,首先被佛教徒利用了。加之“天下名山僧占多”,所有名山差不多都有寺院,名山出名茶,名茶都是和名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近水楼台,很多佛教寺院都有种茶的习惯,历史上就出了很多禅茶。从物质形态上看,茶和佛教确实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光有历史渊源还不够,还要在思想意念上有相通的地方。我认为茶与禅的相通,就通在神合。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说法,叫作“禅茶一味”。这个说法在日本的影响比较大,在中国早期是没有的,是从日本传回来的。那么,禅和茶怎么能说是“一味”呢?禅宗讲究顿悟,也叫当下体验。中国民间的俗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都是禅宗发明的。本来佛教主张多年苦修,方能成佛,我们却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是中国自己的发明了。为什么?禅讲顿悟,一旦悟到了,立马就成佛了。一讲顿悟,就涉及茶了。因为茶的味道要当下品味,一千个人品一千种茶能品出一千种味道;同样,一千个人品一种茶,每个人的感觉也会不一样。这就如同禅宗中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大约是在1990年,河北赵州柏林禅寺重建竣工举行开光大典,我当时被邀请去参加开光典礼。正好遇见了现在很有名的高僧净慧法师。在中国禅宗历史上,有个流派就叫“赵州茶”。赵州茶是什么意思?唐朝时期,赵州禅寺的住持是从谂老法师。那天,从外面来了两个行脚僧到这里来挂单了。老法师问其中一个人:“你到过这里吗?”他说没到过。从谂法师说:“吃茶去!”他又问另外一个:“你到过吗?”回答说:“我到过。”法师又说:“吃茶去!”两个人全被赶跑了。这时,他的助手就问,回答“到”也说吃茶去,回答“不到”也说吃茶去,到底您是什么意思?结果老法师说:“你也吃茶去。”从谂法师为什么这样说?这不是开玩笑,这件公案后来就形成一个禅宗流派叫赵州茶派。其意旨就是要打断你的颠倒梦想。禅宗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把正常的逻辑思维打断,因为在禅宗看来,世间一切,按照正常人的生活逻辑,你要吃要喝,要男婚女嫁,要有七情六欲,这些都被认为是“六根不净”,都是颠倒梦想。而禅宗要打破人的颠倒梦想,就必须打破人们视为正常的逻辑链条,你说东我一定要说西,你顺着我说你就错了。如果我问你到没到过,你回答还没吃饭这就对了。你如果按照我的逻辑来思考来答,你就没有离开颠倒梦想,所以叫你“吃茶去”。“吃茶去”你才能体悟这层道理。我记得,在赵州柏林禅寺开光时,我曾当面向净慧法师请教“茶禅一味”的深意,他就跟我讲到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他说,在一杯茶当中,你要体味茶水的滋味,这个体味的过程很像禅宗顿悟禅机的过程,也就是当下的体验。因此,茶与禅在这一点上就一脉相通了。
由此可见,茶与儒释道三家全是通的。我们在喝一杯茶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体味中国文化。
侯杰: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对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批判得很彻底,颠覆了很多基本的认识,但是实际上,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因素。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还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当中。对传统文化,其实我们要既批判又继承。喝茶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你多喝一杯茶就多一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茶,确实是中国文化里面很重要的元素,在流传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另外,佛教也是如此。佛教在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迅速本土化,在中国大地上扎根,而且发生了很多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朋友出去参访交流。如果您到韩国寺庙中就会发现,观音菩萨不是女的,是男的,而且还有小胡子。大家觉得这很奇怪,观音怎么会是男的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观音也是男性。为什么会变成女性呢?因为中国人喜欢面容姣好的女性,所以慢慢地也就把神从男性改造成女性了。
佛教,在很多方面都跟中国人的文化或者生活息息相关。本来佛教在域外强调出家修行,但是中国人太喜欢家庭了,你让他出家修行比杀了他还难受。最后,佛教也不得不改变,可以在家修行。于是,中国有很多居士一边在家过着平凡的生活,一边从事着佛教信仰的神圣事业。家庭观念,在中国还是比较重的,所以说佛教也不得不有所迁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道家,准确地说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与茶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在中国整个文化系统里面,各种宗教、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中国茶文化,除了喝茶、品茶之外,还要借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还有其他宗教对茶的阐释加深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茶文化是有好处的。
中国文化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特别的地方,与茶也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我哥从20世纪开始研究茶诗、茶书还有茶画,很有心得。我比较倡导用新的观念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后现代”、用“新文化史”的某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现它的价值,体会它的独特魅力。
侯军:中国诗人大多喜欢喝茶,“自古诗家多茶客”,诗人爱喝茶和他的天性有关,因为他要熬夜写东西要兴奋。茶跟酒真的是两回事,酒让人兴奋,结果是让人睡觉;茶也让人兴奋,结果是让人睡不着觉。因此,文人饮茶可能更合适。“李白斗酒诗百篇”,可是中国毕竟只有一个李白。常人喝酒后只能是烂醉如泥,再想写也写不出来。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天才才能“斗酒诗百篇”。
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几乎都是茶客,很少没有写过茶诗的。当初我研究茶诗,专门翻了全唐诗,以前没有“百度”没有“谷歌”,只能一本本去翻,茶诗之丰富确实浩如烟海,诗人们从茶上发现了太多的诗境,发现了太多充满诗意的东西。我们不能不惊叹,我们的祖先太富有想象力了,他们能在一杯淡淡清茶中,注入那么多深刻而玄妙的哲思与诗意:一会儿幻化成高雅之极的甘露,一会儿又令其蜕变为简朴之极的清汤,集大朴大雅于小小的茶杯,人间万象皆可在茶境中折射出斑驳光影,世间嘈杂亦足以在沸泉中归于沉寂。茶经过华夏文明千百年的筛选和提炼,终于在沟通民族文化方面担当起特殊的使命。茶让诗人们发现了很多能够寄托他们情感的东西。诗人一般都在醉与醒这两端徘徊。所有的诗人都是文人,从孔夫子开始,学而优则仕,恰如杜甫所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这才是为统治者所喜欢的文人。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文人却经常受到挫折,很多诗人一生怀才不遇,很多大诗人都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不管是李白、杜甫还是苏轼、陆游。苏轼一生流放了不知多少次,最后一直发配到海南的儋州,但他对茶的感情终生不渝。为什么?因为只有在茶的境界中他才能找到精神寄托。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有好茶还寄给朋友分享,茶成了文人之间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陆游是中国诗人当中写茶诗的冠军。他写了300多首茶诗,是当之无愧的茶诗冠军。
在《中国古代茶诗选》中,最著名的茶诗当推卢仝的《七碗茶诗》,说是喝茶喝到第七碗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简直就要飞上天了,这种感觉非常好。因为这首诗,卢仝就被封为“茶仙”了。因为陆羽已经被封圣了,他就只能成仙。好像这位茶仙只留下这一首茶诗。他写得更多的是酒诗,实际上他一直是生活在醉与醒之间。
关于茶书,我也简单说一下。我们都讲陆羽的《茶经》是最早的茶书,其实之前也有人写过茶的文章。陆羽《茶经》实际上是集大成者。陆羽也是传奇人物。他是弃儿,被智积禅师捡回寺院里收养。他就跟着人家当小和尚。这个智积禅师特别懂茶,他就跟着学会了。他很想念书,13岁时就从寺院逃出去当了流浪儿,被一个戏班子收留了,他出演小丑,还写剧本,表现出文学才能。后来被一个叫李齐物的太守发现了,就送他去读书,学业大进,诗文俱佳。他的名字是自己起的,他以《周易》为自己卜卦,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渐渐降于陆地,它的羽毛可编成舞具。他看到卦辞和自己身世相合,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再后来,他萌生了撰写《茶经》的志愿,当时在湖州做官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还给他建了一座“三癸亭”。陆羽在湖州待了10年,写出了《茶经》。没有颜真卿的扶植,他这本书也出不来。所以大书法家本身还对茶文化作出了贡献。
还有一部重要的茶书叫《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著。宋徽宗才华横溢,他当皇帝实在是选错了职业,而当一个艺术家绝对是好样的。他这本《大观茶论》是对宋代文人茶艺的高度总结,主要讲怎么点茶,怎么斗茶。在宋代,上至皇帝大臣,中到文人士大夫,下至普通老百姓,全民性玩斗茶,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我们到现在也不能说完全明白,宋人斗茶是斗什么?标准是什么?只知道宋人用茶末置于碗中,注沸水,用“茶筅”搅拌,和匀,使茶汤呈乳液状,表面泛起白色泡沫,茶碗内沿与汤面沫花天然相接,无水痕,沫花持久不散,称之“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云脚涣散”,由此评定茶的胜负高下。宋代蔡襄的茶书《茶录》开篇就说:“茶色贵白。”我以前想,茶都是绿色的,为什么要贵白呢?后来才明白,斗茶要搅出白沫,这就叫“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杜育诗句)。宋代的龙团凤饼茶名重天下,是福建最早的贡茶。欧阳修曾经说,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大官,只得过一饼。苏东坡也为得到龙团凤饼感到特别高兴,写诗记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书有120多种,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64种。元明清这三代茶书比较多,明代尤其多。中国的名茶当中,要数龙井名气最大,实际上它成名很晚。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秦观曾经去过龙井,专门写过《游龙井寺记》,只写到龙井的泉水,并没写到茶。直到清末才有一个名叫程淯的人,写了一部《龙井访茶记》,那已经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事情了。可见龙井在名茶谱系中,其实是个小弟弟。
中国茶书当中有四分之一是写水的,可见古人是多么讲究品泉。唐朝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是说水的,五代人苏廙的《十六汤品》也是说水的。明朝人特别讲究泉水,田艺蘅写过一本书叫作《煮泉小品》,专门讲泉水,对各地的泉水进行了评定。徐献忠也写过《水品》。茶和水之间的关系,古人非常讲究,现在反倒不那么讲究了。
宋代的审安老人(姓名无考)写了一本书叫《茶具图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写茶具的书。他用宋朝的官名给茶具一个个封官,上面写它的特色和功能。这是很有趣的一本书。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第一部写紫砂的专著,而清代吴骞在前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写成了《阳羡名陶录》,这两部书对收藏紫砂壶的朋友而言,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中国的绘画很多都是文人题材,其中大部分都有品茶的图景。比如说最早的茶画是唐朝初年阎立本画的《萧翼赚兰亭图》,在画的一角,专门画着一个小童在泡茶,有茶炉、茶壶、茶盏等等,一应俱全。画面上方则是萧翼正在花言巧语地哄骗老和尚。这很清晰地描绘了唐朝人煮茶的场景,这幅画应当就是中国最早的茶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室中出土了一批帛画,当中有一幅《捧茶侍女图》。因为古墓的年份没有太确切的记载,到底谁早就很难说了。
总之,中国的茶文化和艺术,和诗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互为载体。人需要诗意的生活,那么,喝茶属于诗意生活当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侯杰:结合我们今天讲中国茶、中国茶文化,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对深圳的基本评价和概念。有人认为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只有商业,没有文化。我不这样认为。商业和商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这种文化。刚才我哥讲的都是惬意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或者是跟茶文化有关的文人雅士们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之所以能够实现,有时候并不那么轻松惬意,也不那么充满诗情画意。
茶叶怎么从产地送到品茶者的手里?一定是浸透了一些普通劳动者的血汗。品茶、送茶的动作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扛运工作则比较辛苦,特别是经过崇山峻岭的艰难跋涉。在中国茶文化里面,有一个商路的名字,就叫“茶马古道”。从中国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茶马古道”曾经兴盛很长时间,并且跟川藏、滇藏、青藏这三条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把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都联系起来了。还有被大家遗忘的一些商路,在历史上也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就有从甘肃的河西走廊到敦煌然后到西藏拉萨,以及从新疆的喀什到西藏的阿里的商路。简单地说,“茶马古道”把产普洱茶的地方和消费茶叶的地方联系在一起。从地域的角度来讲,把中国和西亚、中亚、东南亚甚至欧洲都联系在一起。这些商路构成中国所谓的第二条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茶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现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之后,生活在道路两边的人们的经济生活就会发生改变,文化生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不能低估“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在贸易的过程中,中国茶曾对欧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人历来比较谦虚,特别是明清以来,对于西方文明多秉持谦卑的心态去学习、认识和理解。其实,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明清时期,有一大批西方的天主教神父向中国传播了科学知识,同时带来一些文明进步的因素。同时,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释道也带到了欧洲,“四大发明”经过他们和其他人带了过去,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的文明进程。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写道: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非常大。因为造纸术的发明,使一本书一本书的抄写跟大量的印刷复制成为可能,文明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明显提高,阅读的范围和效果也截然不同。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打破欧洲中世纪思想的禁锢非常有意义。现在总有人说:中国人不以人为本。其实早在若干年前,中国文化里面就有很多人本的东西。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则是以神为本。中国文化在和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具体到物质层面,中国园林、瓷器、丝绸等对欧洲影响很大。中国的戏剧,包括前几年拍摄的《赵氏孤儿》,在欧洲早就有译本了。狄仁杰的故事,也早就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对狄仁杰判案进行了很多的介绍。茶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物品,大概在1601年就从中国传到了荷兰,从中国传到俄罗斯大概是在1630年。当时茶叶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中国皇帝作为礼品送给俄罗斯的特使转给沙皇。毋庸讳言,在农业社会,茶叶还是非常高档的国际贸易产品。
在1727年,中国和俄罗斯曾经签过一个条约,共建买卖城,就是中俄贸易的地方,并且约定旧城归俄罗斯,新城归中国,贸易的主要产品就是俄罗斯的皮毛和中国的茶叶。清政府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需要跟其他国家贸易?因为中国有很多的物品是外国人需要的,而中国不太需要外国的东西。比如中国南方不需要皮毛,拿来皮毛还挺麻烦的。但是欧洲把茶叶当成高档消费品,很多人都喜欢茶叶,包括装茶叶的瓷罐子。在西方,很多皇家或者是贵族城堡最显眼的地方,放的是中国明清时期各种各样的瓷器,其中不乏具有一些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茶叶罐子。
18世纪中后期,茶叶成为英国等很多欧洲国家人士的生活必需品。光1848年这一年,就有600多万公斤的茶叶从中国输往欧洲。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条商路。很有经营头脑的山西商人,把茶叶从茶叶产区运到通商口岸天津,再经天津运到俄国恰克图,进入俄罗斯和欧洲。因此,不产茶叶的天津成为茶叶贸易的中心城市。后来,福建商人在对外贸易中要将很大一部分茶叶运到苏联和欧洲,也是通过海路把茶叶运到天津,然后再运到张家口,出口俄罗斯。于是,在整个国际市场上,茶叶变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天津成为中间站。
因此,在商业贸易当中出现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收支如何才能达到平衡?随着中国茶叶大量运到欧洲,欧洲商人都要带着威尼斯银圆等才能来中国贸易,因此很多钱都让中国人赚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占领世界市场的英国在跟中国贸易时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大,英国商人必须带着更多的钱来中国贸易。英国商人供给中国人的商品,中国人不一定买,但是英国商人必须买中国的茶叶,供应饮茶成风的英国人和欧洲人消费。时间长了以后,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后来,英国采取了非常不人道的办法,向中国输出毒品——鸦片。这是非常阴损的办法,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毒害也很严重。鸦片战争于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外国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就有鸦片贸易合法化等内容,使中国社会毒品泛滥。另外,还有一场战争也与茶叶有关,应该提出来。在18世纪中后期,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把关税提得很高,其中就有一个茶叶条例,引起美国人的强烈不满。于是,有些美国人在波士顿行动起来,把从英国运来的茶叶扔到海里,这就是比较有名的“波士顿茶党事件”。这个事件成为引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茶叶在历史上被赋予很多意义,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很大的关联。从这些方面来思考问题,我们对中国茶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
从中国茶文化来讲,茶是不同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也创造出很多的饮食文化、茶文化,比如说奶茶和酥油茶等。在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族、藏族、达斡尔族、东乡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裕固族、俄罗斯族等有喝奶茶的习俗。我们谈中国文化的时候,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讲到茶,大家都知道“奶茶”是一些少数民族同胞的最爱。在内蒙古,人们吃了很多的牛羊肉等肉食,需要喝奶茶作为调剂。我觉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种类,而且极具民族风情,值得珍视。因此说,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都应该受到尊重,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才能使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创造变成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力量。
中国茶文化既有传统的印痕,又有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比如港式奶茶和台湾珍珠奶茶,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延续。总体来讲,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很多改变,这样又为创造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条件,而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