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
在线阅读 收藏

如何改造国有企业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分歧根源于如何定义改革的根本问题。或者说,对国有企业绩效不好的解释成为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国有制产权问题、中央计划和软预算约束经常被认为是三个导致国有企业绩效差的主要因素。这些解释的缺陷在于它们的解释性变量过于宽泛,难以用来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绩效直接相联系,也即它们所提供的因果关系链条中似乎存在缺环。我认为,被这些解释忽略的是在操作层次上(operational level)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变量,即在一般性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下发展出来的管理和组织模式。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初步识别影响国有企业的绩效和行为的管理因素和组织因素,将决定企业转变的管理变量和组织变量概念化,并分析这些变量与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的动态互动关系。11032887为此,我将以俄罗斯(苏联)和中国的历史经验为背景,采用历史的和制度的方法来分析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演进的动态过程。我的主要观点是:起源并形成于政治过程的社会主义工业关系的制度框架使企业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以“铁饭碗”和工作场所福利制为核心的劳动关系结构严重限制了管理者对劳动过程执行纪律的能力,使管理者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缺乏管理控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能力长期欠缺的根本原因,也是国有企业组织转变的直接障碍。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无论国家的改革政策创造出什么样的必要条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才是国有企业组织转变的真正起点。因此,推动国有企业组织转变的有效改革战略必须以促进操作层次上的管理模式(managerial pattern)的变化为中心。为把这些思想概括为可以被经验证据加以验证的假设,本文提出三个相互联系的理论命题。以下是对它们的表述和阐明。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