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西方人文学术界一个引人注意的热点是“数字人文”。作为脱胎于“人文计算”,在互联网时代获得蓬勃发展的新兴学术领域,“数字人文”无论在研究成果、组织机构还是经费资助上,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势头渐盛。与此同时,“数字人文”的横空出世与日益繁荣也引起了诸多争论。这些争论有来自“数字人文”内部的,也有来自人文学界的非“数字人文”的学者,这些议题主要有:“数字人文”究竟是什么?其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是什么?什么样的学者在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它又是为什么得以在当代学术环境与社会语境中出现和发展起来的?面对未来,“数字人文”对于人文研究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争论一方面体现了“数字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自觉性认识和反思,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人文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时代意义,而后者对于整个人文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专辑将结合英美学者的三篇文章和一篇综述文章对这些关键议题加以讨论,以期能使中国读者在获取相关知识背景的同时,对其具有的理论争议有所思考,并从中国人文现实境遇出发,从中有所启发。
在三篇译文中,《人文计算的历史》一文从时间线索上梳理了国外,尤其是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数字人文”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宏观和全面的背景介绍。《人文学科,数字化》一文对“数字人文是什么”“数字人文的学者身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从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而《数字人文及其不朽》原刊于《纽约时报》(2012-01-09),该文对数字人文所提倡的价值重建和学科意义进行了质疑,尤其是明确对凯瑟琳·菲茨帕特里克的论点进行反驳,与《人文学科,数字化》形成了对照。最后是一篇综述——《历史与争论》,除对这三篇译文及其所探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延伸讨论外,还从具体实例出发对数字人文的价值——“开放性”“协作性”和“多元创新性”——进行了探讨,试图从观察者和实践者的角度对数字人文的内在特性和外在生态环境进行剖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