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已拉开序幕,打破上中下游一体化垄断经营格局的燃气行业,尤以下游城市燃气管网输配销售市场的多元竞争最为激烈,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纷纷进入,兼并收购愈演愈烈,国企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上海大众燃气有限公司(简称大众燃气)是本市燃气行业第一家由国有独资改为股权多元的企业,也是第一家在改制当年即产生赢利,率先改写本市燃气行业亏损历史的企业。从这些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路径来看,大众燃气似乎走的也是一条常规之路:产权变动——内部重组——业务拓展。然而在一个长期由国家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压力的行业,几度改革却难以摆脱历史形成的传统观念、体制烙印极深的企业,为何在改制成大众燃气之后却迅速出现了一般改制国企少有的良性发展?解读大众燃气的改革经验对正在深化的燃气行业改革颇有借鉴。
诞生于2001年9月的大众燃气,是本市燃气行业第三次改革的产物。自1997年开始,燃气行业已经历了“产销分离”和“销售分拆”两个阶段的改革,但由于都没有触动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较难产生体制机制上的根本性变化。在市政府领导、主管部门和国资授权主体的鼎力支持下,2001年对燃气行业三大国有销售公司之一的上海燃气市南销售公司,进行了触动产权的整体改制探索:由原“市南”的投资人——上海市政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向业外独立出资人——上海大众科创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已改为大众公用)转让50%股权,组成“混合多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8亿元,双方各占50%,大众燃气就此成为上海首家股权多元化的燃气企业。
这项改制虽仅两年,但已显现出“多赢”的效果:从国家方面来说,不仅通过股权转让收回了4亿现金,还因改制当年企业即扭亏为盈而卸下了长久以来的亏损补贴负担。2002年公司盈利5136.61万,2003年由于燃气工程量增加等因素,利润增长幅度更大,达38.9%,计7500万元,国有投资在燃气行业开始有了稳定回报。从另一出资人“大众公用”来说,因进入燃气领域,有了一块市场稳定的投资收益,更增加了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利好”信心;从企业本身来说,改制所带来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理念、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也对燃气用户“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