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南骚北风
在线阅读 收藏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息孕育和弥久生存都有她自身存在空间,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也是以自身的自然轨迹和生成特性,生长和生活在自己的体系时空。一个民族自成格局的生存状态,表示和反映着其自身生态的地理构架与空间概念。我们祖国的56个民族聚集和居住的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呈斜势坡地,总体上分为三度阶梯状态:其一,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二,海拔2000米上下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三,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和平原地带。我们的国土地势不但东西拥有悬殊高度落差,而且南北宽域跨越30多个纬度。

华夏土地的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天然生存环境,也形成了格式多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古代属于没有过分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决定论的一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髓重视天人合一。从这一层意义上看,中华民族文学和文艺作品的意境,有一部分应当是文化地理景观的正面写照与直面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善于从文化地理视角探看南北不同文学艺术特性。比如现代文化大家刘师培曾经说过:“东周以降,学术日昌,然南北学者立术各殊,南方学派起于长江附近者也,北方学派则起于黄河附近者也。以江河为界划,而学术所被,复以山国泽国为区分”。1265063

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曾经指出,“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1265064,刘勰从自然环境和自然地理的特定视角出发,审视文学创作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入影响,从而揭示中华大地南北地域的千差万别和多姿色彩。在这里,我们的文章着重分析南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和文学创作上的不同情况和相关异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