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一般情形下是由两种不同的“场”组成的。而这两种所谓的“场”,理论上应当是自然场和社会场。所谓自然场,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依附的自然环境。所谓社会场,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的各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层面。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常常把自然场叫做自然属性,而把社会场称为社会属性。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们在做某些地域性考察的时候,有可能比较侧重于它自然属性的成分。但是这一种自然属性的性质,有的时候也并不能够全面和准确反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整体面貌特性。
所以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的自然属性,以及它地域文化之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它们所谓的社会属性。我们以文化大革命这一比较特殊的十年现实作为一个中界点,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历时性的可行分析。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看出并且抚摸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自身“前暖后冷”的艺术风格与心身历程。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依据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具体艺术内容,将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阶段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容,划分成为“暖格调”与“冷格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