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效的艺术电影应当是诉诸于视觉形象的视听艺术。这也就是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视觉艺术,它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的视觉艺术部分。前苏联的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对此艺术特性,有专门著文说:“电影是从视觉思维上简练地叙述影像概念的艺术……”
现代心理学者对于电影的视觉形象和视听艺术拥有各自理论,他们强调相信电影的半自然知觉基础,并且一再坚持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关于这种视觉艺术理论,可以参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电影》1987年4期的《知觉》一文。与此同期,这一种心理学上所谓的情绪化功能,可以使我们的电影观众特别注意到,电影的视觉与一般情况下的视知觉之间的决定性差异,其实隐藏着比较深厚的艺术化象征。奥地利学者安东·埃伦茨维希在他的著作《艺术视听心理分析》当中这样讲道:“艺术家的象征性,是作为一种针对艺术视觉与听觉中物体的继发性逆反过程,它使解体的物体知觉在其全部的无意识动态过程中得以重新组合。”同样,德国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在其名著《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有关于视知觉艺术的深入论述。他把做视知觉艺术的同行业务称为“说话的兵器”——给纹面图案标上名字。进而成为一种象征。
在今天的电影理论体系当中,导演艺术的基本操作职能仿佛显得比较简单一些,有的时候甚至表现得似是而非。他们把各种各样的视觉画页用视听技巧综合起来,构成一幅又一幅胶片画面进而影响和鼓舞观众情绪。其中导演的摄制构思,场景道具,摄影布光,画面构图和影调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