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说,民族精神既包括能够引导民族前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粹思想,也包括有碍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消极、落后观念。在近代,由于民族危机深重,因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消极成分,即所谓“国民劣根性”就非常突出地凸现于国人之前。启蒙思想家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20世纪初,有人在一篇题为《民族精神论》文章中指出:“自治力之薄弱也,公德心之缺乏也,共同心之短少也,宗教心之冷淡也,此数者皆吾国近来腐败之横观历史也。以上数者,有一于此不足以立国;而况处此生存竞争之世界,乃兼此种种亡国之劣根性,顾安得托迹于一方以自大而终古乎!”鲁迅更是以犀利的目光剖视“中国向来的灵魂”,将主—奴根性、狭隘散漫、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一一曝光。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及改造国民性的主张是对“新民”之道、对追求“君子”人格与“圣人”境界的转换性继承。他们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并不是为揭短而揭短,他们的立足点在于唤醒全民族的每个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铸“民族灵魂”,挺起民族脊梁,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