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及其中国化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湖南师范大学李屏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及其中国化研究》(批准号为03BKS005),最终成果为专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课题组成员有:周仲秋、杨小云、吴家庆、熊家学、周湘莲、肖和华。

这一研究成果紧扣社会主义观如何在中国传播、选择和发展、创新这个主线进行研究,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科学社会主义观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该成果紧扣社会主义观这个主题,清晰而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主要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实践。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观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先进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选择和实践的。该成果把近代中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整个选择过程完整而又富有新意地梳理出来,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第一次选择是多么艰难而复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链条上成功的第一环是如何曲折而最终取胜的。研究认为,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上篇”,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及时地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通向中国社会主义的新路。但这个结果,也是通过与党内“左”倾或右倾错误路线反复斗争才得来的一种正确选择。这种选择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进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如何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三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在这些问题上,尽管有分歧,有斗争,有误读,但在总体上,党和毛泽东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中国前社会主义28年的曲折探索。该成果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写出了这28年的认识和探索。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观,主要表现在理论上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阶级斗争、高度集中、一大二公等;在实践上是急于求成,盲目求纯,走阶级斗争扩大化、反修防修之路。这段探索,尽管在整体上是不成功的,但却是有益的难免,它毕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而且亦有很多真理性的认识和探索,如关于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观点,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矛盾的观点,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观点,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都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这段探索的曲折性是难免的,该成果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原因:一是阶段定位上的错位,主要表现为大过渡思想,急于不断地变革和升级生产关系,忽视了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二是主要矛盾上的误判,主要表现为突出阶级斗争,突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突出公平至上,抛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效率与发展,错误地把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三是建设手段上的惯性,主要表现为强调群众运动,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错误地把群众运动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主要方法;四是领袖权威上的偏重,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个人权威的绝对倚重和绝对服从,搞个人迷信,离开了民主和法治的大道。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反思与创新。这种反思和创新包括邓小平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三次飞跃,尤其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的新认识、新飞跃。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有以下几个认识阶段:前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论→“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最好概括,与基本特征和本质论相比较,它具有更大的普适性和稳定性,因而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者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大胆勾勒出了“三大步”的新概括:第一大步是图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体制,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很“不够格”的问题;第二大步是追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推行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第三大步是超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实现全面超越,这是最后解决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然。该成果另辟蹊径地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六个三”,即:社会主义定位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等发达阶段,发达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三种概括:基本特征,本质论,灵魂论;社会主义目标的三个维度: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步伐:图存,追赶,超越;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航标: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略;社会主义胜利的三个关键:关键在党,关键在执政为民,关键在发展。

第五部分主要通过宏观角度的回顾和总结,抽象出了四点体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与时俱进。二是科学社会主义观是按照现代化与国别化(在中国是中国化)的两条路径发展的。现代化与中国化有不同的内涵,现代化大多涉及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逻辑层面的问题,而中国化大多涉及策略层面的具体观点和方法。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全国的道路,它改变的是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而不是对暴力革命原则这一基本理论的改变;当然随着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现代化,会不会出现和平过渡则只能由实践来裁定。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最新概括和活的灵魂。四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及共产主义的关系,才能定准定好自己的位置。

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该成果紧扣这个主题,一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是如何中国化的,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这些研究,以提炼出一些带规律性的观点和启示。这种探索,一方面为科学社会主义观如何中国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发展和繁荣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