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诗学的现代性研究——《中国诗学之现代观》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陈伯海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诗学之现代观》(批准号为01BZW02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这一研究成果由引言、总论、十五个专题、结语和附录五部分组成。

引言为方法论部分,围绕中国诗学的现代阐释问题而展开。针对当前学术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对传统推陈出新的种种争议意见,不仅就民族诗学传统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对其进行现代阐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多角度探讨,还就阐释工作所应遵循的原理方法、所须经历的大致步骤和通过阐释有望到达的前景等,逐一做了具体说明,实际上体现了从事此项研究的指导原则。

总论开始进入正文部分。该项成果的中心思想在于发掘与阐扬民族诗学传统里的生命论主旨。研究认为,中国诗学的根本性理念就是其生命本位意识。该成果从“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天人观出发,把诗歌艺术审美活动视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既是个体生命,而亦是群体生命乃至宇宙生命)的有机组成,把诗歌创作与欣赏过程视为诗性生命的流程,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诗歌作品当做灌注生命的机体构造。在这样一种信念的主导之下,中国诗学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一整套美学范畴及其构架,如以“情志”为诗歌生命的本根,“兴感”为诗性生命的发动,“意象”乃生命的显现,“意境”即生命经自我超越所达到的境界,“气”、“韵”、“味”、“趣”、“神”、“理”皆生命的内在质素与机能,“骨”、“采”、“声”、“律”、“体”、“势”属生命的外在形态与姿容,乃至于心物、形神、动静、虚实诸关系的把握以及谐和、自然、刚健、灵动等意趣的嗜求,亦莫不贯穿着生命的爱尚与肯认,而综合各要素以形成的“意—象—言”诗学系统,实质上便呈现为一种生命机体的构建,这便是中国诗学的逻辑结构。这一以生命为本原、为核心的诗学理念,是在古代宗法式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历史烙印,但若给予现代性的观照与反思,剥离其杂质,提炼其精髓,且拿来同西方主流文论的知识论取向以及晚近兴起的表现论、直觉论、意志论、生存论、精神分析诸说相参照,当能焕发其独特的光辉,为全人类诗歌美学大厦的建构作出贡献。

十五个专题分别就中国诗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阐释,基本思路乃是选择诗学传统中带有关节性的范畴或命题为切入口,通过追源溯流式的考察弄清其本来的含义及演化脉络,并逐步将问题提升到古今中外会通的理论观照点上来辨析其可能蕴有的现实意义。这一做法当有助于在传统与现代、还原与重构、立本与开新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是在“不即不离”条件下实现传统的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

这十五个专题又按其内容的性质归为“情志”、“境象”和“文辞体式”三编,大体迎合传统诗学里的意、象、言三个层面。“情志”一编包含《释“诗言志”》、《释“缘情绮靡”》、《释“情志”》三题,紧扣“志”、“情”、“情志”这一组范畴的相互关系以及“言志”、“缘情”等命题的起源与演变展开讨论,讲明了民族诗学传统中以人的现实生命体验——“情志”为诗歌艺术活动的本根的独特理念,并对“情志”所具有的天人、群己、情理、体用相交会的复杂内涵及其不同的建构范式加以辨别梳理,显示了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该编还对“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做了新的阐发,并提出以“情采”(即“缘情绮靡”)用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从而给文学观念的古今会通打开了接口。“境象”编包括《释“感兴”》、《释“诗可以兴”》、《释“意象”》、《释“意境”》、《“气”与“韵”》、《“味”与“趣”》、《释“妙悟”》七题,从诗性生命的发动(因物兴感),引出诗人情意的对象化显现(立象尽意)和诗性空间的象外拓展(境生象外),再转入诗性生命诸机能(气、韵、味、趣)的探讨及其超越性领悟方式(妙悟)的圆成,整体以诗性生命活动的流程为贯穿线索,展现了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其中所表述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如认为诗性生命的发动须经一度感兴到二度感兴的转化,用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感通来释“诗可以兴”,有关中西意象观的比较,“艺境即道境”说,在气韵、格韵、神韵的禅递中映射士大夫人格范型的演变,以及由感受经观照转向妙悟的艺术思维发展过程的概括等,皆有作者独到的心解且足以昭显传统精义之所在。“文辞体式”编包括《“言”与“意”》、《“文”与“质”》、《“声”与“律”》、《“体”与“式”》和《释“诗体正变”》五题,基本上围绕着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开展论述,但形体的研究仍与其诗性生命的内质紧相关联。其中《“言”与“意”》一题从哲学高度探究中西言意观的异同及其根由,并落实到诗歌达意和释意活动的层面上来把握诗性生命体验与诗歌语言文本之间的张力结构。其余如从文质关系上来界定文采属“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声律乃诗性生命的律动,以体式为诗性生命的形体组合方式等,均着眼于揭示传统诗学的生命论主旨。最后一题则从“诗体正变”的角度阐说了中国诗学的诗史观。

结语部分试就中国诗学的基本理念与构架加以简要归纳,并着重讨论了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的推陈出新问题。还将诗学传统与整个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思考,立足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从中西文化精神的比照上辨析了传统生命论理念的胜长处与不足处,进而就传统理念的改造出新提出方向性建议。这既是于民族诗学发展前景的一种期望,而亦是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一个解答。

书末附录有关王国维诗学观的一篇评论,是因为王氏实乃近代中国从事诗学传统出新工作的第一人,其经验值得引为本书的参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