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帝国的终结与战后英国资本主义变化》(批准号为01BSS09),最终成果为《英帝国的兴衰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变化》。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刘成、刘金源、吴庆宏。
英国曾经是“古典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加上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特点一度使英国独霸世界,它的模式因而也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标准”模式,在很长时间里起着“示范”作用,引导世界潮流一二百年。但20世纪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不仅被迫改变了其“自由主义”的内涵,而且最终丢掉了帝国。英帝国的兴衰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帝国的兴衰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的?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帝国的兴衰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影响?研究认为,这一问题对理解当代英国乃至当代资本主义都很有典型意义。本成果共分为九个部分,主要表达了以下内容和观点。
统一的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都铎王朝的几代君主完成了两项民族任务——统一和创建民族国家,这是英国勃兴的关键。由于都铎君主把握了英国民族国家发展的机遇,始终把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内镇压封建贵族的叛乱,对外打击西班牙和法国的竞争,排除罗马天主教的干涉,英国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的黄金时代。到16世纪末,英国悄然崛起,出现了生产发展、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辉煌的繁荣景象,从一个羸弱的国度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为后来英帝国和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在建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后,专制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加强他们统治下的国家的力量,把重商主义作为立国之本,使英国成为重商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策源地。而且,英国的重商主义迅速地超越了早期那种一味强调金银积累的“货币平衡论”,转向了晚期注重商品交换的“贸易平衡论”。与直接在海外和殖民地进行抢劫和诈骗财宝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同,英国人试图通过商业行为去换取更多的财富,他们主要把海外和殖民地作为原料基地和产品市场,更注重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于是,英帝国与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同步兴起并向前发展。
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形成了初步强盛。但专制王权的历史作用也就此完成了,君主的利益与民族的利益发生分离。国王为维护专制统治,不断动用手中的权力,不惜以自己的意志取代国家的法律,力图完全凌驾于民族之上。到这时,专制制度就成为民族的赘瘤、国家继续前进的障碍了,只有克服专制的权力,国家才能前进。如果说在封建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国家未形成时,谁先统一、先形成民族国家,谁就抢占发展的先机,先成为大国、强国,那么在专制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丧失之后,谁先摆脱专制制度、先推翻专制王权,谁就有可能迅速发展,走到其他国家的前面。英国正是在这一点上先走一步,从而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而完成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变革——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为了克服专制,英国先是发动革命,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建立一个共和国。但暴力革命没有解决问题,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接下来出现了“光荣革命”,它以和平、妥协的手段完成了制度建构的任务,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把英国送进了现代政治之门,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改革渐进之路,为发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它解释了为什么是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成为第一个现代国家的原因。
光荣革命后的贵族制为英国营造了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英国能够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发展和海外扩张,为走向强盛创造了条件。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中,英国积极参与了与欧洲各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到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以北美殖民地为中心的庞大的第一帝国。第一帝国的建立表明英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殖民强国,为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外部市场。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一个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在工业化开展以前,英国已经在社会结构方面做好了准备。英国这种独特的情况,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工业化之前一个世纪中,英国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为英国走向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开始形成并汇聚成新的时代潮流。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和最大的帝国。英国的强盛,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经济方面,即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使英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英帝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步入顶峰状态。英国的强大使其有足够的优势去维护“自由贸易”的原则,并开始构建“无形帝国”或“自由帝国”。英国从中大获其益,国外市场扩大了,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有了保证,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的发展和英帝国的强盛也潜伏着隐患。在进入工业化之后,英国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制度以及过分依赖帝国市场的经济体系仍存在许多弊病。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冲突加剧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英国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优势中存在的隐患会影响国家进一步发展。
不过,尽管帝国的阴影已经存在,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最先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裕,显示了工业社会的范例。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得以巩固和确立,国王成为纯粹的国家象征;权力重心从上院向下院转移;政府和首相在议会和国家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现代文官制度的改革为现代国家的运作奠定了基础;工党的建立促使英国工人阶级融入主流社会体制之内,在政治领域内,每个阶级都有了自己的代言人。通过不断而渐进性的改革,英国彻底打破了过去的“旧制度”,确立了一个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模式。英国发展成这样,靠的就是制度创新;与此同步,英帝国也发展到了顶峰,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霸主。
在高峰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衰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就失去了工业垄断地位。研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强国的特征,也是一切国家现代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英国正是因为各种制度上的创新而首先走上工业化道路,随后也依靠工业、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创新成果,而不断开辟世界市场。像英国这样规模不大的国家,竟然在世界上单独称霸100多年,秘密就在这里。但是,随着其他国家走向工业化道路,在变化的形势面前,英国逐步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和领导能力,被动地支撑和应对变化的世界局面,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接时,它把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地位让给了其他国家,被美国、德国所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进一步萎缩,事实上丢掉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往昔带来无限荣耀的帝国成了拖累国家的负担,并开始解体,它丧失了海上霸权,伦敦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它甚至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而最终失去了它在道德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领导身份。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还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和帝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已经下降为一个二流国家。
实事求是地说,英国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远远地超出于它在地球上所占的国土比例,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或许没有其他哪个国家比英国作出的贡献更大。即使在今天,也不能忽视英国仍具有的世界性作用。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到整个20世纪,英国都在全球主义和岛国、大西洋主义和欧洲、有形帝国和无形贸易金融帝国、军事威慑和外交影响中寻找平衡点,试图找到与英国地位相称又可以维护其帝国的体面的位置。英国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地衰落,不断地向其本身资源、人口等客观条件相当的角色回归。我们所看到的是,它先是丢掉世界领导者的称号,接着又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过去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思想文化优势在一项项地失去。现在的英国只是欧洲二流强国了,而不再是以前那个威风凛凛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英伦三岛内部的地方自治也不再是纸上谈兵,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都有了自己的分权议会。回顾历史,英国是在500年前开始走出欧洲的;现在,它转了500年的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地位上。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本课题从多维视角切入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主题,即资本主义在英国变化的过程,并由此折射出资本主义自身的变化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研究资本主义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代的变化,是目前中国理论界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讨论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当代世界和制定正确的中国发展战略是有所益助的。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注重将历史学的方法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得出了我们认为是有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