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20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总结和展望——《20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批准号为00BYY017),最终成果为专著《20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课题组成员有:王启涛。

20世纪是中古汉语研究兴起的阶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前辈学者(如吕叔湘、徐复、郭在贻等)的倡导及带领下,不少中青年学者开始投身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及时总结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是促进新世纪这一研究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专门系统总结本阶段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的著作。该成果对一百多年来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有关研究成果做了认真梳理和评价,并对未来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进行了展望。

该成果全文分为六章,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第一章“绪论”。因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是断代的词汇研究,必须统一对汉语史分期的认识。故第一节首先介绍了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意见,并陈述了在以语法、语音变化为分期依据的同时,亦当以词汇变化为依据的看法。以及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史分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提出汉语史分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先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为汉语史做一个粗略的分期,以利研究的开展。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之后,根据新掌握的材料,再来检验以往的分期是否合理,然后做出修改。经过不断研究,反复修改,逐渐使分期趋于科学合理”。第二节则对20世纪以前的“汉魏以来俗语词研究”做了一个大致的扫描,认为虽然20世纪以前尚无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念,但在历代字典辞书、文献注释、笔记札记中却保留了不少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零碎材料,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难免有望文声训、牵强附会的现象,但我们要善于披沙拣金,深入挖掘。

第二章“20世纪前50年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主要从梁启超、胡适、郑振铎、吕叔湘、王力、徐复、周一良等前辈学者的有关著作中挖掘出有关材料,展现草创时期学者们对中古汉语词汇(包括中古汉译佛经词汇)研究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研究对后代的启迪。

第三章“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根据研究的情况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阶段从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学界的主要任务是现代汉语知识的普及推广,所以在词汇研究方面精力大多集中在现代汉语词汇上。以1958年王力《汉语史稿》、1959年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965年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的出版为标志,确立了从词汇史意义上的汉语词汇研究。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中古汉语语料鉴别工作也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做出了规范。下阶段从1978年到2005年,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兴盛时期,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往的综述性文章,言及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往往是罗列一些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名称及发表时间。为了避免泛泛而论,该成果将中古汉语相关文献根据文体分为“书信杂帖”、“诏书、奏疏、家训”、“史书文献”、“注释文献、字典辞书”、“诗歌”、“法制文献”、“汉译佛典”直至“笔记小说”、“医农、科技”等12类,然后按类进行介绍评述。在介绍过程中,尽量不用二手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是在反复阅读原书的基础上精心选取的。同时力避报流水账,大多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指出其学术上的贡献的同时,也根据目前的研究状况及我们的现有水平,指出其局限或可商之处,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另外,虚词研究既可列入语法,也可列入词汇研究,鉴于中古汉语中大多数虚词(如代词、数词、量词、副词等)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该成果将“中古汉语虚词研究”也列入词汇研究的范畴。

第四章“近年来有关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博士论文”。目前从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大多为中青年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博士生培养制度以来,中古汉语词汇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了这一领域的生力军,他们的研究比之前人,涉及语料的范围更为广阔,理论色彩更为浓烈,研究方法更为多样。该成果从30多部这一领域的博士论文中选取了17部,对他们的研究内容做了大致介绍,对其价值、优点及不足略作评价。从中大致可以看出近5年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新进展。

第五章“国外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现在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国际性的”。该成果在较为详细地述评国内研究状况地同时,将视线投向了国外,首次对于日本及西方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做了介绍评述(原计划还有对苏联及韩国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情况进行介绍,但经实际调查,韩国几乎没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所有的或是文言词汇,或是元明以前的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成果,而苏联在这方面的成果亦不多见)。

第六章“新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展望”。总结过去是为了指导未来。评价20世纪以来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状况,是为了新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行。该成果针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从继承优良传统、拓展研究领域、更新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该成果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突破以往只谈研究的兴盛期,少谈研究的萌芽期的做法,力图寻其源头,描述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一个学科方向的形成,都有一个萌芽、草创到逐渐成熟的过程。过去谈到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一般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20世纪以前的汉魏以来俗语词研究及20世纪前半萌芽时期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大都避而不谈,或者数笔带过。该成果的第一章第二节“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就对传统训诂学中散见于字典辞书、文献注释、笔记札记中的“汉魏以来俗语词”的研究做了介绍与评述。第二章“20世纪前50年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从梁启超、胡适、郑振铎、吕叔湘、王力、徐复、周一良等前辈学者的有关著作中挖掘出有关材料,体现草创时期学者们对中古汉语词汇(包括中古汉译佛经词汇)研究的关注。

(2)改变了长期以来将语音、语法、词汇放在一起,重语音、语法,轻词汇的研究状况,而是专门以词汇为考察对象,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3)突破了以前汉语史研究中重上古、近现代,而轻中古的状况,将考察的时段定格在以前关注最少的中古阶段。

(4)突破了过去只考察中国本土语言研究状况的做法,将视野拓展到海外,特别是对日本、西方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状况做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和述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