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沙武田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纸本画研究》(批准号为03CZS001),最终成果为专著《敦煌纸本画研究——以画稿研究为中心》。
本课题以藏经洞白描稿作为基本资料,对敦煌壁画、绢画、麻布画、纸本画等绘画品所依据画样画稿进行了探讨,力图看到敦煌各类绘画与画稿的密切关系,扩大对每一类造像的研究范围。
本课题以对画稿的图像学分析为基础,分别运用了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美术史等多种方法和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局限于单一的画稿图像研究,尽可能说明与画稿相关的诸多问题,动态和静态研究相结合,以小见大,进行由个案、分类到普遍性问题再到综合的逐级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例画稿都是详细分析考察的对象,其与相应洞窟壁画(或绢画等)的关系是本文考察的中心,以期尽可能展现各式各样画稿的基本信息及其对敦煌绘画的影响。在研究中,把敦煌石窟艺术与敦煌文献相结合,同时把敦煌画稿放在敦煌历史与绘画史框架内进行阐释、整合。
成果内容共分十二章。
绪论是对本次研究的基本界定,并对基本研究资料、研究简史并研究目的与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从敦煌画稿的基本内容与分类入手,在画史资料检索的基础上,从绘画史角度厘清了画稿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关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敦煌画稿的基本内容和分类方法与分类概况做了陈述,为后面各章节的研究厘清了线索。
第二、三、四章主要是对敦煌各类经变画画稿的研究。第一类:弥勒下生经变稿(P.2869v、S.0259v)、药师经变稿(P.2868)、观无量寿经变稿(Stein painting76、P.2671v)、无量寿经变稿(P.4514[10]、S.4644[22])、净土变说法会稿(P.4514 [16]-2)等各类净土变画稿;第二类: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Stein painting83、P.3998)、劳度叉斗圣变稿(P.tib.1293)、维摩诘经变稿(Stein painting76)等经变画画稿;第三类:新样文殊变稿(P.4049)、毗沙门天王变稿(P.5018)、南方天王变稿(P.tib.1293)、地藏十王变稿(Stein painting473)、千佛变画稿刺孔(Stein painting73、Stein painting72)等主体造像简单的经变类画稿。
第五章对说法图(P.3939、Stein painting72)、故事画、窟顶画参照稿(Stein painting172)、洞窟壁画结构布局(S.4193v)、经变人物画草稿(P.2993v)等几类较为特殊的洞窟壁画画稿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是对敦煌各类尊像画如佛像、菩萨像、观音、天王、力士、伎乐飞天、引路菩萨等尊像画画稿的考察,也有对人物写真邈真画稿(Stein painting163、S.4522、P.2002)的研究,其中涉及“雕空”类画稿(P.4514[1])与“刻线法”等特殊性画稿与绘画技法。
第七章对敦煌密教类画稿进行专题说明,内容涉及密教造像仪轨、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稿(P.4518[26]、Ch.00146、Ch.00424)、坛城曼荼罗白描稿(P.2012、Stein painting174、S.2498)的研究。
第八章从另一个视角,即以敦煌保存完好的各类绘画为基本资料(而不是藏经洞画稿),分别就由洞窟壁画反映出的画稿的使用,绢画、麻布画、纸本画、版画与画稿的关系,“临”、“摹”技法在画稿中的运用以及“色标”新资料的发现与运用等问题谈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第九章在画稿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总结了画稿的使用对洞窟壁画艺术的几方面影响。具体涉及洞窟壁画制作中画稿的作用、各历史时期外来画样画稿的进入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因画稿的使用而使得敦煌石窟艺术程式化发展的表现及曹氏画院时期在以莫高窟第98窟为代表的一批洞窟中的反映。
第十章就敦煌文献资料中发现的几个与画稿研究连带的问题,如壁画文字稿、配合经变画画稿的文字即壁画底稿、插图式佛经与画稿及画稿在藏经洞保存等进行研究。
最后分别就洞窟壁画底稿的几个特征,敦煌画稿断代的几种方法,各类画稿创作的基本方法及其与创作者的关系,以及画稿研究的意义等做了小结。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均涉及对每一例画稿的考证、定名、定性、与洞窟壁画之关系、对同类绘画相关问题的发现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研究的视野与思路十分广阔。每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均有作者自己的发现。代表如首次把藏经洞净土变版画作为无量寿经变画稿对待进行考量,发现了洞窟壁画、版画之间的密切关联。对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Stein painting83、P.3998)的缀合研究,发现了现存较早的画行组织作品,增加了画史上同类经变画一类珍贵资料的留存。通过劳度叉斗圣变稿的研究,对传统认为该类经变画出现的历史背景等问题发生了质疑。新样文殊变稿的研究,建立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相关图像进行了整合,全景式研究了此类图像出现的基本特征、组合关系、与各类绘画的关系、出现的历史背景等诸多问题。而对千佛变画稿刺孔的研究,以整个敦煌石窟千佛图像为对象,在画稿与壁画关系的基础上,又就画稿的使用与千佛画制作技法的发展演变进行详细研究。而对人物写真邈真画稿的研究,重在解决敦煌画中的人物肖像画艺术这一历史性课题。
一些画稿新资料的首次公布,是本研究成果的又一重要特色。主要包括:P.2869v、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Stein painting 76、P.2671v观无量寿经变稿,P.4514[16]-2净土变说法会稿,Stein painting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Stein painting473地藏十王变稿,P.2993v经变人物画草稿,P.4518[26]、Ch.00146、Ch.00424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白描稿等。
另如对敦煌绘画中的“色标”新资料的发现(莫高窟第421窟等),洞窟壁画中“刻线法”与“雕空画稿”、刺孔画稿及其使用的痕迹(莫高窟第98窟顶千佛画),“临”、“摹”技法在画稿中的运用,洞窟图像文字设计稿,洞窟壁画榜题写本的性质、画稿的使用对洞窟壁画艺术的深刻影响等诸多问题中,均表现出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学术贡献。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由于画稿研究的特殊需要,文中随文插配相应图版260余幅,有各类敦煌绘画图版、线描图、结构示意图等多种形式(有详细图版目录),图文并茂,便于理解,很有特色。又附有藏经洞绘画资料索引目录和敦煌纸本画叙录,便于查阅,符合国际学术规范。
敦煌藏经洞保存纸本画之画稿白描类作品,对于探讨石窟壁画艺术及其他各类绘画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敦煌画稿资料分藏于国外,零星分布于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献中,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敦煌画稿的研究,成为敦煌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不受学界注意。另一方面,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研究者和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同样对与敦煌艺术密切关联的画稿资料的研究一直处在低谷,成为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一个空白。本课题全面搜集敦煌画稿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与分类,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以画稿研究为切入点,对敦煌石窟图像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基本上厘清了敦煌画稿资料的线索,交代了画稿与洞窟壁画等各类绘画的关系,同时论及一些画稿使用技法的发展演变,科学而合理地交代了敦煌画稿资料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为敦煌学、石窟艺术、中国绘画史、美术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