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转型时期农民的阶层分化——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激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其中农民的阶层分化,大量农民由农业劳动者转变成新的阶层,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由于农民已经分化成具有不同利益要求和地位特征的阶层,所以研究和认识农民的分层结构,是研究和认识农民的必要方法之一。只有根据农民已经分化的客观现实,识别出农民的分层结构,才能对农民的状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我们研究的样本是13个村庄。1990年7月~1991年8月我们对这13个村庄进行了调查。这13个村庄多数全国闻名,分布在7省12县,它们是:曾被树立为全国农村学习样板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青石板上种庄稼”的河北省遵化县沙石峪;由全国模范共产党员史来贺担任支部书记近40年的河南省新乡县刘庄;老典型、新贡献的“亿元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起草全国第一张包干到户合同书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全国第一个武装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江西省宁冈县茅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的河北省迁西县烈马峪、三河县西岭村和安徽省含山县房圩村;改革开放以后跨入“小康村”行列的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河南省巩县竹林村、河北省香河县矬口村。在这13个村中,有1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有5个村属于丘陵区,3个村属于平原区,3个村属于山区,2个村属于圩区。这些村庄大部分属于中等发达或发达地区。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中等发达和发达地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变化较快的社区类型。我们调查不发达村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