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一书经过一年多时间断断续续的写作,今天总算完稿了。然而,言虽尽意却未完。而“意”可以补“言”之不足。这未完之意就是本书的写作准备过程、调查研究过程。提到这个过程,还得从10年前谈起。
1983年初,我受命组建农村雇工经营研究课题组(当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在詹武所长、刘文璞副所长的直接指导与参与下,在总结上个年度这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课题组拟定了工作计划与调研提纲。
当初,私营经济正在各地萌生,形式多种多样,全都隐形于或混迹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其他经济形式中。对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中央领导只提出“看一看再说”,而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许多人不理解,当事人担惊受怕,极其敏感,加之私营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幻莫测,极其分散,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调研工作只能从零开始,从实际出发,到各种类型的城市与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私营企业主其人获得感性认识。这就需要组织一支遍布全国的调研队伍,克服一切困难,把调研工作推向前进。
我们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种。